何兵:沈阳式打假何以终结?

2012年08月16日 10:59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不去考量真实的市场和民生状况,仅以简单行政和暴力手段施以惩处,在绝对化权力对人们心理的压力惯性下,如此局面并不意外

  【背景】造成沈阳“空城”的打假行动,近日被当地政府宣布告一段落。然而,余音袅袅,关于此事的反思并未停止。

  此次大规模打假行动于今年年初部署。2012年1月,沈阳市召开“打假工作会议”,启动迎全运环境整治工作,并提出口号要成为“无假”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打假活动由公安机关牵头,工商部门被放在“配合”的位置。媒体报道,不少商户、雇员在打假中被公安机关留了案底,并交纳取保候审保证金。

  据财新记者了解,7月中旬,沈阳市打假行动最开始针对的是几个大的批发市场,主要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商品。之后恐慌蔓延至全城小商铺,上演了8月6日沈阳的“空城计”。期间流传的说法包括卖牙签需要森林砍伐证明,卖手纸需要污水排放证明等,为补全运会囊中羞涩而借打假搜刮民膏的说法甚嚣尘上。

  8月7日,沈阳方面做出回应,《沈阳晚报》刊发题为《勿信传言,正常营业》的简短报道。沈阳市委宣传部官方微博“沈阳发布”就此事件发布两条信息:“重申各级政府必须严格坚持依法行政,保障经营业户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对乱检查、滥罚款等违规执法、粗暴执法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近日,在将信将疑的观望中,商铺陆续开业。

  打假何以会让全城风声鹤唳、商铺关门歇业?如何摆脱骤放骤收的运动式打假,真正推动善治和社会的良性运转?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兵认为,沈阳式打假不去考量真实的市场和民生状况,不从解决造成假货横行的深层原因着手,仅以简单的行政和暴力手段施以惩处,必然造成民不聊生。民众怀疑其动机,亦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何兵表示,对此事件的推动,“传言”起到重要作用,造成人心惶惶,恐惧之下闭门自保。但不可忽视的是,长期以来权力的绝对化以及与暴力的结合,是谣言和恐惧生长的土壤。

  他称,中国商户经营环境向来不好,监管处于无序状态,卫生、工商、质检等,各个部门都可以来罚款。本来出于善意的政策,比如食品安全,到了下面就成了单纯的罚款,商户自然会有心理阴影。

  何兵特别指出,现在,一些政府在处理问题时已经形成一个习惯,“把公安拉进来,拆迁、打假、上访,都要找公安”,却不去研究处理问题出现的深层原因,仅以暴力手段形成震慑和强压。

  此次事件也是政府行为缺乏法治观念和规范性的延续。何兵说,“如果真要布置一个全市范围的打假行动,一定要有一个决策程序,要去了解市场的基本状况,打假要达到怎样的目的。如果市面上百分之八九十的产品都不能保证没问题,你怎么打?”这种状况下,民众当然有理由怀疑,政府只是为了罚款。

  何兵表示,假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中国现代化战略的路径相关,与中国的三农问题、教育、社保、政府治理、法治建设、社会价值等无法分开,是这些问题的反映和呈现。政府要治理假货,须从更基本的问题着手,将目光真正转向民生。■

  (财新记者 汪苏 采写)

  

  

更多报道详见:沈阳商户歇业风潮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