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松:食品安全标准为何总是缺失?

2012年08月16日 11:03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其背后一是没有标准,二是标准过于宽泛

  【背景】8月9日,《证券市场周刊》官方微博对即将出版的封面文章做了预告:“记者将三家国内上市企业共十款葡萄酒送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测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高于其他两家。多菌灵为美国禁用的农药,有导致肝癌的风险。”

   在消息传出第二天,张裕股票几近跌停。众多媒体也推波助澜,冠以“致癌门”“毒酒门”“农残超标门”“农药门”等等,使舆论迅速发酵。

   8月11日,张裕联合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协会、此次葡萄酒检测单位中国食品监督检验中心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会,证实《证券市场周刊》送检葡萄酒是均未超标的安全合格产品。

   目前,国内只对葡萄的多菌灵残留量做出了规定,但是对葡萄酒的多菌灵残留量没有作出说明,相关检测参照的是欧盟的标准。

   根据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首次公布的检测数据结果显示,此次送检样品中,多菌灵送检样品最低含量为0.00157mg/kg,最高含量为0.01942mg/kg,而欧盟限量标准为0.5mg/kg;送检样品甲霜灵最低含量为0.00211mg/kg,最高含量为0.01414mg/kg,而欧盟限量和国内标准均为1mg/kg。

   观察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标准缺失几乎成为共性问题。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为何总是缺失?标准缺失给企业、给民众带来怎样的困惑?如何推进食品安全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贵松表示,食品安全标准缺失的背后,一是确实没有标准,二是有标准,但是标准过于宽泛,“比如此次张裕事件,不见得就要给葡萄酒制定一个标准,但是关于多菌灵在食品中的残留量,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王贵松指出,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标准立项、数据采集,到动物实验、数据得出,再到专家审议、卫生部讨论,最后确定,一年能出来几项就不错了。而且很多地方没有合格的检测仪器,有标准也没用。”

   王贵松强调,“如果国家有标准,就优先参考国家标准。但是绝对不能说,没有标准,企业就可以乱来。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首先是参考国际标准,其次是外国标准,最后还有一个统一的最低限度的标准。但是我们国家的法律在这方面没有规定,这也是不足之处。”

   王贵松表示,任何消费者和公众媒体都有权利对食品安全问题提出质疑,“但是在公布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性,同时说明相关结论得出的依据。”

   “张裕召开新闻发布会是重要的风险沟通方式。对农药残留的事情,公众都很关注,企业更不能躲着,要及时沟通,才能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王贵松说。■

  (财新见习记者 陈法善 采写)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