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岂能随便就被“极大危害”

2012年08月28日 10:07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罗姆尼政策并未偏离现行美国对华政策,对抗还是合作考验两国领导人

  财新特派华盛顿记者 章涛

   正在崛起的大国和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大国之间,是否只有最终走向对抗这一条道路?美国共和党总统竞选人罗姆尼尽管在内政议题上和现任总统奥巴马差异颇大,但在前述问题上,他的答案并未从主体上偏离美国现行对华政策,当然,看上去是强硬了许多。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加,与之产生冲突的可能性增加,美国必须奉行能鼓励北京减少冲突的政策。必须抑制(discourage)中国威胁或主导周边国家的企图。如果允许中国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力量,就可能使该地区大部分国家中断与美国和西方的合作关系,而且会使经济机会和民主自由在东亚继续蓬勃发展的希望更加暗淡。罗姆尼将实施一项战略,使中国在获得地区霸权的道路上付出的代价,远高于成为国际体系中一个负责任的合作伙伴所需付出的代价。”罗姆尼竞选网站上公布的对华政策如是表述。

  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罗姆尼政策时称这些言论势将对中美关系带来“极大危害”,我的疑问是,如果中美两国关系仅因为总统候选人在竞选中的言论就能受到极大危害,那中美两国历届政府的积极交往、民间外交的蓬勃发展、各种对话机制等等岂不都成了摆设?从尼克松访华以来两国关系的长足进步是否已经被“伤害”到体无完肤?

  不可否认,无论是美国政府现行对华政策,还是罗姆尼的政策表述,在亚太地区上对华做法某种程度上就是“遏制”(containment),但和冷战时期不同,目前美国的做法更多出于对西太平洋地区地缘安全不确定性的担忧、对中国军力发展和意图的不明,以及对可能正在逐渐失去的全球头号霸主地位的留恋。美国现行的“遏制”并非以最终拖垮中国为目的,因为其明白一个混乱崩裂的中国对美国和全球都没有好处,相反,一个和平发展壮大的中国对世界稳定将带来巨大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尽量想显得强硬的罗姆尼,措辞中也没用“遏制”(containment)一词,而是使用“抑制”(discourage)一词,对措辞的选择也透露出罗姆尼并未抱有一条路走到黑的想法,他同样明白在面对中国这一新兴大国时,选择错误的道路对美国意味着什么。

  仔细看看罗姆尼的涉华政策咨询班底,主要由三人构成:Evan Feigenbaum,欧亚集团亚洲区负责人,曾为先后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副助理国务卿,并为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担任中国事务助理,专于中国政治;Aaron Friedberg,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东亚国际安全专家,曾任副总统办公室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Kent Lucken,前资深职业外交官,领域为俄罗斯及中欧,后转任花旗银行私人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前往中国多次。

  不难看出,这一班底中特别是前两人皆为“知华派”。以Evan Feigenbaum为例,他在去年9月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一篇文章中讨论中美在中亚的合作,称中美两国对话并非一项政策,在中亚问题上对话和协调证明效果不大,两国应该各自实行一些互补而非合作的项目,比如在反毒品方面。且他一方面承认中美在促进中亚政治改革方面合作空间不大,但又强调两国在中亚经济合作方面大有可为。由此可看出罗姆尼的顾问是以相当务实的态度在看待中美关系,而对于罗姆尼这样一位缺乏外交经验的人来说,政策成型过程更多取决于他的助理而非本人。

  从长远角度看中美关系,如前所述,两国处在新兴大国和传统大国碰撞的临界点上,两国关系起伏波折完全正常,应理性看待,勿轻易摆出一副受迫害妄想症的样子。从历史经验看,两国最终走向冲突看似不可免,但在一个已经日益多元化且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里,两国在多个领域的共同利益又使得冲突成本令双方都无法接受。全面对抗还是合作共赢,将取决于两国人民和领导人的智慧与创造力。

  作为国际关系理论中现实主义的死忠,笔者曾坚信大国间只有对权力的争夺,追求均势或霸权统治才是各国的应有关系,其他一切都是浮云。但几年前和一位国内某部委下属智库的朋友争论起现实主义,他的一番话使我至今难忘:“无论是大国对权力的角逐,还是对独赢的信奉,这些在国际关系的轮回中确实被不断的证实,他们或许曾经是真理。但历史是否真会一直不断地重复下去?二战前后的欧洲对比,已经显示人类在现代世界里或许可以尝试寻找新的模式,多赢未必不能出现。”▇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