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周期刺激防止硬着陆很有必要

2012年09月04日 10:18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在经济出现明显滑坡时推行刺激政策,尽量减少上一轮四万亿的负面影响,让稳增长与调结构两条腿走路,是应对当前经济困局最理想的方式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沈建光)8月官方PMI下滑至49.2%,为9个月以来首次回落至荣枯分界线50%以下。按分项来看,除生产指数略高于50%以外,其他指数均处于衰退区间,特别是新订单与出口订单处于较低水平,显示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内外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的尴尬局面。结合早前公布的民间汇丰PMI数据来看,8月汇丰PMI下滑至47.8%,亦创下了9个月以来新低,显示中小企业状况更加堪忧,未来就业状况值得警惕。

  当然,笔者对8月经济数据继续下滑并不感到意外。相反,即便早前市场一直对于三季度经济筑底回升抱有期待,但由于三季度政策放松慢于预期,这一判断恐难实现。结合近日公布的诸多数据,如工业利润、官方与民间PMI,以及欧洲经济指标都十分疲软,笔者认为,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仍会维持下降趋势。而如果政策力度不能继续加码,四季度的情况可能更加悲观。

  生产需求同步回落,产能过剩矛盾仍旧突出

  8月新订单指数为48.7%,比7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显示内需疲软的局面。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等11个行业低于50%。而生产方面,8月生产指数为50.9%,比上月大幅下降了0.9个百分点,显示需求不足之下,企业生产也受到了承压。而新订单指数明显落后于生产指数,显示未来生产情况也不乐观。

  另外,当前经济指数回落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不同之处在于,如今的库存明显高于2008年,更需重点关注。8月PMI产成品库存指数微升了0.2个百分点,而原材料库存指数大幅下降了3.4个百分点,显示目前去库存调整的步伐正在加快。

  结合PMI与早前公布的主要经济活动数据,可以预见,即将公布的8月宏观经济数据可能并不乐观。工业生产方面,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2.7%,降幅比1-6月份继续下降了0.5个百分点,预计8月工业仍将维持疲软态势。消费方面,经济下滑阶段消费如能保持稳定已实属不易,预计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提升。而投资方面,由于政策放松慢于预期,对投资的信贷支持没有明显增加,而房地产支柱仍然受控,预示着投资可能会继续下滑。整体来看,笔者预计,三季度GDP或将降至7.4%,全年GDP或可将降至7.6%。

  海外经济疲软,难以支持出口增长

  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6%,同上月持平。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3个行业低于50%。而进口方面,8月进口指数为47%,比上月上升2个百分点。其中,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等14个行业低于50%。尽管本月PMI外贸数据并没有继续恶化,但两指数实际上均已处于较低水平,且明显低于荣枯分界线50%,显示依旧疲软的国内外需求情况。

  特别是今年海外经济动荡对于出口的负面影响将是持续的。欧洲方面,9月欧债危机前景仍有诸多不确定事件,包括三驾马车将重返希腊对其增长与债务削减前景进行评估、西班牙地方债务风险加大存在全面申援的可能、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也将针对ESM和欧盟财政契约的紧急诉讼做出裁决等等。另外,近日数据显示,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已经伤及到了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未来欧洲方面的需求将继续回落。

  而美国方面,尽管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但由于财政悬崖风险,明年前景仍有不确定性。如此看来,笔者对8月的外贸数据的判断仍偏悲观,预计出口将接近零增长,进口增速也会继续回落。

  通胀有所反弹,但不足虑

  8月购进价格指数一改今年整体下降的势头,大幅反弹至46.1%,比7月上升5.1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和医药制造业等8个行业高于50%。8月购进价格指数回升,或许意味着通胀不再继续下行。

  结合8月商务部、统计局、农业部公布的高频食品价格监测数据来看,8月牛肉、蛋类、蔬菜、粮食价格都出现了反弹,这也使得早前环比下降的食品价格或面临新一轮上涨趋势。考虑到波动的食品价格一直作为影响中国通胀的重要因素,此次食品价格回升或将带动8月通胀反弹至2%。

  但是,笔者仍然认为,由于需求疲软、翘尾因素回落等因素,即使通胀有所反弹,也是温和的,更何况生产价格指数还处于通缩阶段。预计全年通胀或达到2.6%,货币政策放松空间尚存。

  政策放松慢于预期加大硬着陆风险

  早前市场一直对于三季度经济筑底回升抱有期待,但政策放松慢于预期,如降准预期多次未能兑现,新增中长期贷款比例较低,对投资支持仍然不足等等,都预示着这一期待恐难实现。

  整体来看,笔者认为,三季度政策慢于预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出于对早前四万亿的担忧,毕竟上一轮刺激政策由于重稳增长而轻调结构,引爆了其后两年高通胀、高房价、地方政府投资平台风险等多重问题;二是中国正面临新一轮政治周期;三是房地产市场回暖,房价上升与调控目标相悖,房地产政策仍将从紧;四是食品价格走高引发通胀担忧,货币政策放松存有顾虑;五是劳动力市场仍然稳定。

  而诸多原因之中,担心稳增长措施或导致调结构失败,为未来埋下更多隐患,是稳增长政策推出的最大顾虑。但对此,笔者认为,在经济前景大幅恶化时采取反周期经济刺激也是必要的。

  首先,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例如,当前正在力推的消费信贷、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门槛的刺激政策既是结构转型的重要体现,亦能促进增长。

  其次,经济增长下滑阶段,调结构会更加困难。如今,8月官方与民间PMI均创9个月最低,出口已经接近零增长,全年保10%十分困难,工业企业利润不断下滑、企业家跑路的现象也屡屡出现,都显示经济前景十分令人担忧。而劳工数据是滞后指标,未来一旦经济大幅下滑,企业生产停滞,失业问题必将危及更多民众,造成社会问题。而居民收入的降低,也将削弱消费,使得结构转型更加艰巨。

  再有,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如能打破早前银行的隐性财政功能,防范相关风险,并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发行调结构特别国债,专门用于保障房、基础设施、水利及新技术和新能源等项目建设,便能达到有效的刺激规模,也能作为杠杆带动地方融资与保障房建设,对稳增长与调结构均有裨益。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无需谈经济刺激而色变,明确稳增长对于结构改革的意义,在经济出现明显滑坡时推行刺激政策时尽量减少上一轮四万亿的负面影响,让稳增长与调结构两条腿走路,是应对当前中国经济困局最为理想的方式。■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