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李小云:中国小技术 坦桑大丰收

2019年09月30日 16:51 来源于 财新网
可以听文章啦!
坦桑尼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很低,没有太多的非农就业,劳动密集相当于增加了农业就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的减贫来说,意义很大。在缺乏资金、缺乏灌溉、产量较低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业技术最适合非洲

  【财新博客】

  文 | 李小云(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人)

  6月,坦桑尼亚的玉米开始进入收获的季节。这些玉米大多会被磨成面,再做成口感类似中国发糕的食物Wugali,成为东非地区人们的主食。

  今年是我们中国农业大学的“玉米密植增产技术”在坦桑尼亚推广示范的第八年,也是我们发起“千户万亩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示范工程”的第二年。

  在我们与坦桑尼亚的工作团队所建的微信工作群里,坦桑尼亚的工作伙伴开始不断上传玉米收获的图片。我在群里问农业技术员Samweli Lbwela目前玉米收获的产量是多少,他说,他负责的村庄收获的最高产量是每英亩24袋。

  Morogoro省农业厅高级农业官员Gambishi也在群里说:“今年的产量很好,以前我们村的产量只有每英亩15-17袋。”Gambishi说过,“中国的简单技术,让我们有了大丰收”。

  “小技术,大丰收”展示了只要因地制宜,一项简单的技术可以解决大问题。

  如果从过去十多年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增长的数据来看,似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农业的增长并不算太低,有的国家的农业也达到了3%以上的增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非洲玉米生产从2000年的4379万吨增长到了2016年的7055万吨;水稻从2000年的1747万吨增长到了2016年3249万吨。

  为什么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农业还会被认为发展长期迟缓呢?

  主要是因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业增长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其农业增长的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面积的扩大,如坦桑尼亚农业在2000到2011年农业增长率为3-4%,同期谷物种植面积增长7.8%,单产仅增长了0.4%。这意味着事实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单位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改善并不是很大。

  二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长率过高,过高的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业增长的份额,坦桑尼亚玉米单产仅增加了0.4%,但是人口则增长2.5%。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增长的模式以及人口动态的模式共同构成了非洲农业发展的约束,同时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贫困发生率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因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基本上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导,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

  无论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本身还是国际发展援助体系都将解决农业问题看作是非洲实现减贫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针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国际援助体系、撒哈拉以南地区非洲国家和非盟等都先后发起过众多的改善农业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努力与其投入相比成效甚微。如何破解非洲农业发展这个难题也一直是非洲国家、非盟以及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所争论的问题。

  2010年,我在世界银行坦桑尼亚国别办公室工作期间参与了国际援助体系与坦桑尼亚政府共同推动的“坦桑尼亚南部粮食走廊建设”的可研论证工作,期间我深入到位于该走廊的Morogoro省、Iringa省和Mbeya省的农村地区调研农业发展的状况。

  玉米是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我在调研中发现,农民普遍反映种植玉米缺乏良种、缺乏技术、缺乏资金。记得我1990年代在参与中国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工作时,在农村也常常会听到农民说他们缺技术、缺投入,在非洲调研听起来感觉就像在中国农村调研。在农民的地里现场观察后,我发现,这里大部分农民的玉米种植的密度严重不足,还不主要是所谓的缺乏资金问题。我做过现场的计算,很多农户的种植密度每英亩大致只有6000到9000株。由于玉米种的很稀,玉米棒子的秃尖率比较小,个体长得好,但是群体数量不足,产量就低,秃尖率低说明肥力还可以,这当然主要也是因为玉米种的比较稀,通风透光很好,单株光合作用充足的原因。但是,这同时也启发我,就一个较低水平的玉米产量而言,实际上其土壤自然肥力的供给还是相对充足的。我大概估算了一下,这样一种种植方式,农民平均每英亩的产量大致在300公斤到500公斤之间,这个产量是非常非常低的。

  农业的发展涉及到市场、储存、加工等各种环节,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价值链。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在非洲强调需求侧,而忽视了供给侧的不足。Morogoro省、Iringa省和Mbeya省普遍存在的饥饿性贫困和收入性贫困从某种意义上讲首先是与低的土地生产率相联系的。Morogoro省Peapea村农户玉米每英亩最高产量平均为460公斤,最低产量只有350公斤,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密度不够,不全是资金短缺的问题。

  2011年我们设计了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的方案,考虑到农户普遍没钱购买化肥,我们设计了以合理密植、间苗、中耕除草保墒为核心的,不施化肥的旱作密植种植技术。因为没有灌溉,化肥的利用率很低,而密植和中耕除草等都是劳动密集,不要过多地外部资金,从而实现玉米在低水平基础上的提升。

  从2011年开始在Peapea村开展示范,2012年没有一位农户采用技术,只有村里的技术员Bishenga在自己的地里种了一公顷。Bishenga是个农业技术员,他严格按照“中国专家”的方案,使用“中国的技术”。通过提供少量的农户周转资金用于改良品种,最终他当年的产量达到了20多袋,在此之前他只能收获10多袋。

  “玉米密植种植”这样一个简单的小技术,从2011年1个农民采用开始,到2018年超过1500多农民采用,由一个村拓展到了十多个村。严格采用良种和75*35cm的密度种植并作间苗和中耕除草技术,玉米产量均比未采用技术之前和未采用技术的农户的产量大的多。2013-2014年,Mtego Wa Simba村100多户示范户的产量从每英亩560公斤,增长到每英亩1226公斤。

  2017年,Wa Simba村的Adam两英亩的土地用来种植玉米和芝麻。在2016年采用中国技术种植玉米以后,他们家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不仅在2016年购买了一部手机和一台摩托,2017年还花了300万先令重新盖了3间新房,生活上的开支也因为增加了收入而变得不再拮据。

  他说,自己现在已经是村里比较富裕的农户,除了生活开支以外,他还有了更多的资金来投入到他的小本生意中,他将收来的玉米卖到达市的农贸市场来赚钱,也正是因为项目进入后全村整体的产量提高,很多农户有了余粮用来售卖,他才有机会做起了这样的小本买卖,赚取利润补贴家用。

  坦桑尼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很低,没有太多的非农就业,劳动密集相当于增加了农业就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于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的减贫来说意义很大。

  非洲国家十分关注中国农业发展和减贫的经验,很多官员到中国学习和参观中国的农业发展实践。我经常给他们说,“中国现在的农业模式不是非洲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化肥用的很多,补贴也很高,你们应该关注一下我们过去农业的发展经验——在缺乏资金、缺乏灌溉、产量较低的情况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的农业技术最适合你们。”

  (全文完)

版面编辑:赵亚姣
财新网主编精选版电邮 样例
财新网新闻版电邮全新升级!财新网主编精心编写,每个工作日定时投递,篇篇重磅,可信可引。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