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23讲话”看十八大

   十八大的人事安排固然值得关注,其报告主题及可能的理论突破更值得关注

  中共十八大召开日期尚未公布,但大会报告的主基调已见端倪。

  在党代会召开前夕,由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提前吹风,已成中共传统。中共十八大将实现领导层新老交替,其政纲将引领未来五年中国转型进程。因此,对于胡锦涛总书记的相关讲话,公众期待已久。

  7月23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了讲话(下称“7·23讲话”)。讲话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生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主要方面,其中心思想就是“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而且格外强调推进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力度”。这使人们看清了未来中国的发展路向,得到海内外舆论的肯定。

   毋庸置疑,中国又站在十字路口。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卓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在渐进式改革进程中,也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在当前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社会冲突加剧、贪腐猖獗、分配不公、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如何解决问题,仍有待全社会达成共识。与依靠改革攻坚应对挑战的正确主张相反,有些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坚持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更有人公开否定改革,主张“退回去”。持此见解者人数不多但能量不小,甚至博得了少数官员和百姓的认同。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在全国人代会答记者问时所谈“弯路”与“教训”,正基于此,表达了对倒退倾向的担忧。

  此时此刻,胡锦涛“7·23讲话”以三个“毫不动摇”,做出了响亮回答。他提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走实践中开辟的正确道路,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这些说到底,就是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因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因此,改革的步伐格外重要,制度建设和创新格外重要,自觉性和坚定性格外重要。

  突出“科学发展观”,是 “7·23讲话”的另一要点,也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留给继任者的政治传承。胡锦涛强调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延续性,明确其“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属性。在谈到经济问题时,胡锦涛对此又有进一步阐释。他重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并认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在这里,科学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直接相关。

  公众关心政治体制改革和民生,胡锦涛对这些热点都有正面应答。与“政改当缓进”的主张不同,他认为政治体制改革处于“改革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在他的政改任务阐述中,“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十七大报告相关内容的重申,足见知易行难且常说常新;而此次“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的提法,较之过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是不惹眼但有意义的修正。关于民生,他提出,当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诸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显然是涉面甚广的大目标;如何落到实处,则有待未来领导人的扎实努力。

  自中共十三大报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以来,连续五次党代会报告无一例外。这一由邓小平提出的概念,很可能也会进入十八大报告的主标题。同时,历次党代会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现实寻求理论突破。十三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四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均为重大的认识飞跃,泽被深远。特别是20年前的十四大,不仅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且予以两点解释,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明确“要建设的市场经济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从而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直接催生了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经济改革50条”。此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即主要得益于这一“改革红利”。

  十八大报告的新突破,很可能围绕“科学发展观”展开,目前仍难见其详。无论如何,改革需要在实践中坚持,也需要在理论上突破。应对空前复杂的内外挑战呼唤这种突破,近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酝酿着这种突破,越来越关心自身权利和福祉的公众渴望这种突破。十八大的人事安排固然值得关注,其报告主题及可能的理论突破更值得关注。毕竟,这次大会,以及将于明年下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未来。

(本文为2012年7月30日出版的财新《新世纪》周刊第30期社评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