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女王与万历皇帝——画说金融史(1)
开栏语
中国和英国现代金融业的端倪, 都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末期。这并不是出人意外的巧合,因为正是在那个时代,中英两国都被卷入了全球白银流动的大潮,并通过不同的道路成为货币财富积累的超级帝国。但是在之后的二百年间,英帝国高速崛起,清帝国却走向衰败。两个帝国在十九世纪发生了直接冲突,国家实力的悬殊特别是财力的强弱决定西风压到了东风。随着大清国门的开放,中英两国很快开启了金融方面的交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中英金融关系才走上现代化轨道。
英国对全球现代金融业的诞生及早期成熟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影响,了解世界金融历史必须寻找到英国的源头。中国的现代金融业的产生是西风东渐的结果,而英国对其发展影响巨大,知己知彼的视角有助于梳理陈年往事的脉络。
从中英前辈留下的故纸堆中,有不少关于两国金融交往的轶闻趣事。特别是在英国,金融史话既波澜壮阔,其中又穿插着无数幽默的绘画与典故, 今天读来仍寓意深长。本文就是把这些记录与画面择录编撰, 尝试打开一扇独特的大门,纵观西方金融业现代化的史迹,寻访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主流的来龙去脉。
本书中的部分版画与引用的古籍为作者收藏。写作的编排与评论为作者的取向,其中不免有偏颇遗误之处,愿读者不吝赐教,以便探讨完善。
【坐而论道】(财新专栏作家 李弘)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被视为一代明君,具有雄才大略,尽管她是一位女王。在她当政的45年(1558-1603)里,英国从一个不起眼的落后农业岛国,发展成为具有海上霸权的欧洲强国。她推崇重商主义的理论,热衷莎士比亚的演艺,她敢和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叫板,打败了“无敌舰队”,她鼓动海外拓展, 开启了英国殖民时代。
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像。背景是令人骄傲的英国舰船,并展现了皇室海军打败对手的关键时刻。
从金融的角度来看, 女王的贡献是确认了英国观念性制度性变革,扶持了新生的金融组织,奠定了英国现代金融大厦的支柱。她推动的第一项变革是修改了英国当时的《高利贷法》,使借贷收息成为合法。英国的中世纪和中国有点相同,都是重农轻商,尤其反对不劳而获。英语中的“现金”“债主”“信用”“账单”这些词都是从意大利商人那里学来的外语,当时的商人从事借贷活动,在法律和良心的层面都很纠结。《高利贷法》就是用来约束借贷行为的。
伊丽莎白一世意识到这是不开化的观念。1571年她很果断地把法律改了一条,允许贷款收息,但最高不可以超过10%。信用是现代金融的核心理念,这个新法条一出来,伦敦城里的货币就可以放做贷款,财富就变成了资本,商人的精明和国家的力量在信用的支持下开始迸发出来。
英债主图。十六世纪伦敦的漫画,讽刺那些想放贷收息的人肩头上总是站着魔鬼。
女王扶持的另一项新制度,是在1600年最后的一天给予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皇家特许。这家公司的故事很多,我们后面还要单讲。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近现代世界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任何其他一家公司所不可比拟的。不过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它声名狼藉,连英国人自己都不愿提。近年来写它的书又开始热门,因为和四百年前一样,世界又进入了西方到东方寻宝的时代。当年为了开拓东方的贸易与土地,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天辟地,创造了一种聚集大量资本承担风险的方法,即股份公司组织形式。西方的东印度公司最多时有十三家,第一家诞生在英国。
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皇家纹章。
1700 年东印度公司的标识,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司标识。
女王给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比她允许贷款收息更为震撼,这显示出她具有胆识开创先例,支持一种从未实践过的新事物。应当说,当时东印度公司的组织结构已相当严谨。它具有现代股份企业的雏形,有董事会,有选举程序,有管理层,也有报告制度。但是它承载的风险谁也说不清,去东方买卖什么商品搞不清,甚至船队一年后能不能回来都没有人知道。东印度公司的商业冒险家就拿这样的一个方案要女王的特许,要贴上皇家的标志。女王没有犹豫,她以自己的信心背书了伦敦金融城里投资家的信心。其实在此之前,女王就曾自己拿钱,投注过更具风险的海外冒险组织。她自己爱财,她更要推动英国在财富积累时代带领世界潮流。
1574年伊利莎白一世时代的伦敦地图。伦敦当时只有方圆一平方英里的金融城,面积相当今天北京的CBD的三分之一。
就在女王当政的十六世纪,中国的明末出现了一位为世人熟知的皇帝,神宗朱翊钧,即万历皇帝。很多人参观过北京十三陵的定陵地下宫殿,那就是他的陵寝。万历皇帝在位48年(1573-1620),基本上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同代人。
万历皇帝像。闲来无事,万历会和太监们一起掷银为戏,皇帝和他的小太监们从未关心过这些白银是从哪里来的。
在他登基前的十五年,即1557年,葡萄牙人得到明朝的允许开始在澳门定居,与大陆通商,南美与日本的白银也开始大量流入中国。在他登基后的第十五个年头即1587年,用美国学者黄仁宇的话说,大明是“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然而一年之后,伊丽莎白女王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万历皇帝也开始在宫中打,对手是不能让他随心废长立幼的祖制礼法制度。
万历时代葡萄牙人描绘的澳门景象。这个小岛是中西交往的第一站,以往的荒岛已是房屋鳞次栉比。
中国就是在这个时代走到了历史的交叉路口。沿着传统道路走下去,中国经济在全球没有竞争对手。和它相似的那些农牧国,如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印度,远比它落后;欧洲新兴的那些海上强国远在天边,工业革命的种子尚未播种。明嘉靖皇帝(1522-1566年在位)以后,在全国各地出现大批市集,贸易兴旺,可以称为中国式城市化商业化早期革命。纺织业、冶铁业、制瓷业等行业出现规模化发展,铜钱银两作为交易工具被广泛使用,现代信用融资组织亦有了萌生的土壤。
但在中国经济平静发展的道路上,从西方横冲过来的一趟高速列车,挟带着理念变革、制度创新、军事实力、金融强势的一系列能量,呼啸而至。在东南沿海,在紫禁城中,世界不请自来,通向未来的另一条大道已经铺就在天朝脚下。
明代刻版《天工开物》图。明末中国已有手工作规模化生产的大型作坊,以经济生产为主题的版画的出现早于西方。
在国家需要一位具有胆识的君主带领帝国跨越十字路口的时代,二十几岁风华正茂的万历皇帝却在宫中“消极怠工”,直接原因是他要立自己心爱的妃子生的儿子当太子,但是坚持祖宗章法不能变的文官臣僚就是不批准。皇帝端坐深宫,明白自己只是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上的一座摆设,他改变不了大内,改变不了国家,他也无此愿望。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告诉我们,闲来无事,皇帝会和太监们一起掷银为戏,在地上画一个圈,太监们用银叶向圈里投,投中了就能得到皇帝的一银锭赏钱。皇帝和他的小太监们从未关心过这些白银是从哪里来的。
伊丽莎白女王和万历皇帝东西方各把持一个帝国,他们从未打过交道,今天把他们拉在一起的是历史的逻辑。伊丽莎白的大英帝国正雄心勃勃拓展全球贸易,汇集能量,一路向东;万历皇帝的大明却任由文臣太监弄权,无所作为,一路下行。东西方两大帝国高层眼界胆识的差异正在决定着国家的命运。■
- 伊丽莎白女王与万历皇帝——画说金融史(1)
- 2012年08月09日
- 金融史上的转折点
- 2008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