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买的昔年遗珍——画说金融史(3)

2012年08月28日 10:04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大明的精美制品,输出了中国独特的生活品味与美学格调,西方对东方帝国更加着迷,崇敬观念也出现飞跃。传世至今,它已作为艺术品在金融投资中占有一席之地

  【坐而论道】(财新专栏作家 李弘)通过丰富多采的东南沿海民间贸易,西方让明末几代人发了洋财。但是,那些白银如潮水般涌进中国,又如潮水般退回了海洋。几百年后的今天,不但白银货币消失得无影无踪,白银时代对中国命运的影响也早已划上了句号。倒是当年中国对西方的出口,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遗韵隽永。

  追溯东西方的现代交往的早期历史,可以发现明末清初高耸着两座重要的里程碑。

  一座是西方传教士留下的,他们将中国的传统国学翻译成西文,广泛深入地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将西方刚刚脱胎的现代科技知识,连带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一起送进了明清朝廷。这些在高层的交往,现在已为国人熟知。

  李弘_文三1

  图1 中国大门打开的时刻——165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第一部中国分省地图册,这是它的首页插画。16—17世纪西方出版了许多传教士大部头著作。

  另一座就是闽粤的民间贸易,它将中国人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精雕细做的独特工艺,领先的消费文明,带给了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国家。不仅如此,这个时代中国人的吃喝穿用的品味方式,也可以说是无形文化,都随之输入西方,其影响至今仍然举目可见。

  李弘_文三2

  图2 瓷瓶是明末出口的古韵摆设,后被装上了西式底座,变得华丽夸耀。

  李弘_文三图3

  图3 万历朝出口的彩瓷,当时西方人还未掌握制瓷技术,更不要说烧出鲜艳色彩。

  明末中国组织大规模生产的能力令西方人深感惊讶。这种生产并未超脱传统工艺,也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后来被西方人称之为工业性革命(industrious revolution), 以别于后来的工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1976年,在英属圣赫勒拿岛的附近海域,发现一艘161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白狮号”。它满载着来自中国贸易的商品,但从未有幸到达目的地。根据有关的装船资料,它运载的是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和东南亚诸国出产的香料。从海底打捞上来的一大批清花瓷,保存着原有的光洁釉亮(现保存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除了损毁的碎片,这一艘沉船清理出的完整无损的瓷器,就比400年来有幸在西方保留下来同时代的瓷器留还要多。据另一记载,十七世纪初年,一个大型贸易船队平安抵达荷兰,他们带回的瓷器共有1万多件,总重超过50吨,可见中国生产能力及出口规模之巨大。

  李弘_文三图4

  图4 沉船打捞上来的明末出口瓷罐的盖子, 可以想见商船运载的货物规模。

  明末出口的品种极为丰富,应有尽有。据记载,当年在春季季风吹来的季节,从福建港口,30至40艘中国式帆船满载丝、棉、瓷器、火药、硫磺、钢、铁、水银、铜、面粉、栗子、茶叶、风干食品、家俱及其他珍奇物品,排山倒海般地从南海驶向菲律宾的马尼拉。在那里经转载后,欧洲人的商船从马尼拉驶往远方新兴的消费大国,包括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

  不少出口物品被西方人一代一代保留下来了,如瓷器、彩绘的墙纸、雕漆家具,但大部分东西被当时消费或后来损毁了。

  今天去访问欧洲中世纪的贵族城堡,只要保存得好,可以看到一两个房间,除了摆设着精美夺目的大件瓷器,四面墙壁都是用中国风情的壁纸装饰的,还有许多明末清初匠心独具的实用家具。和清初康熙朝相对应,法国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就特别着迷于中国来的物品与文化,在巴黎皇宫里还修建了中国亭院。

  李弘_文三图5

  图5 十八世纪西方制做的挂毯,展示明末传教士在北京教练官员用西式仪器观天象的大场面。

  最近有英国友人来访北京,大家谈起中国人现在是西方名牌的粉丝,不知何时中国名牌能够打入西方消费市场。其实这件事400年前中国人的老祖宗做到过。比如明末生产的青花瓷器,牌子可以叫“景德镇”,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在荷兰英法叫得非常响。西方人拥有这个牌子的壶碗瓶盆已是身份象征,而且它们还会成为油画题材,当年就具有艺术价值。

  李弘_文三图6

  图6 博物馆藏十七世纪荷兰油画,上面的盘子都是中国出口名牌。

  中式生活习惯在西方落地,变成西人追求。尽管英国人在对华贸易上落后了葡萄牙、荷兰人100年,但他们在移植中式品位上开风气之先。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1637年开始在印度做中英贸易生意,它把中国的的喝茶情趣带到了英国,“茉莉花茶”应是其中大名牌。从十七世纪起,下午茶成了英国人的特殊爱好,举世闻名。据东印度公司的运输纪录,为了迎合英国民众的兴趣,东印度公司在采茶季节要保持近一年的茶叶库存。不论是社会的上层还是普通家庭,英国人都会在家里放个“康制”茶叶瓷器,是一种时髦摆设,有些甚至还为茶叶盒上了锁,可见其珍贵。西方人也会穿一件手绣丝坎肩,好似今天大款手中拎个名牌包。

  李弘_文三图7

  图7 荷兰人在瓷器店寻宝,店里的瓷器琳琅满目,摆设、店面、地砖、柜台,处处美仑美奂。而带他们来寻宝的似乎是个胡人,可见中国当时的开放。

  在大规模的出口潮起之前,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主要来自《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但是马克波罗没有留下任何形象信息,也没有带回欧洲任何来自中国的实物。通过贸易,欧洲人看到了中国制作的精美制品,了解了东方独特美学格调,他们对这个东方帝国更加着迷,崇敬观念也一下子来了个飞跃。西方商船到达中国之前曾在海路上见到许多其他亚洲人,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文明独立,政治管治制度如此完善,社会伦理文化有如此久远深刻的渊源。明末清初民间贸易的小窗口,放飞了强盛东方帝国的海外形象,招致更多的西方人对到中国充满向往。

  这些昔年遗珍和金融有什么关系吗?当然有啦。价值连城的出口艺术品,今天在商业银行的私人财富管理与投资配置中已占有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当年的工业性生产和大规模出口,需要大额投资与信用支持,这是研究中国早期金融史的课题之一。■

相关新闻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