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钓鱼岛问题的解决
财新记者 张剑荆
日本政府正稳步推进钓鱼岛的“国有化”。日本政府对外宣称,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将中方的对抗情绪降到最低,也就是说,是为了更有效的管理以减少事端。当然,这只是日本玩的一个花招。日本政府这样做,非但没有在主权问题上让步,反而更强化了拥有钓鱼岛主权的立场。日本政府的这一做法,是朝“搁置争议”共识相反方向迈出的一小步。针对日本这一动作,中国有必要相应地强化自己的立场,以实现必要的平衡。
可以预期,随着对抗程度的升级,国内舆论必将进一步激化。
恰如笔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日关系的未来在哪里》中提出,在钓鱼岛争端中,“时间在中国这一边”。日本有强烈的动机趁力量对比还不那么悬殊的时候,推动局面朝于己有利的一方发展,即使不能改变现状,也应通过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增强在未来谈判中的筹码。因此,中国需要冷静应对,不要急躁。只要中国坚持走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开放道路,中国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就会不断提升,最终形成相对于日本的优势地位。
站在这个角度看,中日之间存在的钓鱼岛问题,未必非要“不惜一切代价”,立马就解决。回顾近代以来中国领土争端的处理,我们注意到,运用“不承认”等外交手段,中国与周边国家、与其他在中国存在治外法权的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绝大部分都得到了解决。中国只要坚持现状原则,对任何谋求改变现状的做法坚决不予以承认,同时采取除军事手段之外的所有措施回击改变现状的行为,就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这种立场符合国际公义,必将赢得国际舆论赞许。
有不少人认为,以中国目前的实力,完全可以对钓鱼岛实施治权,实现主权与治权的统一。但这样做很可能会在中日两国间引发军事冲突。即使通过军事手段实现了治权的回归,是否就一定能彻底消除钓鱼岛问题,仍然是有疑问的。历史上,“赢了战争,失了和平”的例子比比皆是。日本右翼一再挑衅,试图将中国逼上军事解决的道路,这是徒劳的。采取军事手段夺回钓鱼岛,不仅不能平息争议,而且将使对抗长期化、激烈化,进而影响中国的战略全局,成为制约中国行动自由的绊索。因此,中国应当尽最大努力,保持克制,坚持在枪炮不响的情况下,运用外交、经济和政治手段处理钓鱼岛问题。
由于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使不少人形成了强烈的仇日、反日心理。在日本国内,一些人对侵华暴行缺少反思和忏悔,右翼势力甚至还在美化这段历史。对此我们应当给予坚决的谴责和抵制。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个事实,那就是,今日之日本已经不再是军国主义国家,其国内存在着强大的遏制军国主义势力复燃的力量,而且这些力量还是宪制化、体制化的。再者,从历史的角度看,只有在中国发生内乱、国家分裂、封闭落后的情况下,日本才有机可乘,才会滋生出称霸大陆的野心。而在中国国家统一、国力强盛、改革开放的时候,日本是不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
中日关系在近代的转折点是1895年的甲午战争。著名的东亚国际关系学家马士和宓亨利在《远东国际关系史》一书这样总结中国在那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政府的颟顸腐败,在国家危急之秋并无异于承平之际;而中国人民虽则有了一点国家意识,还依然是一个原始的群体,其唯一的原动力就是个人利益,但知盲目愤怒,却不知为国家利益而发奋图强。”(《远东国际关系史》,第391页)他们的分析是有启示意义的。这场战争实际上是近代国家同原始群体的对抗,所谓原始的群体,指的是中国在国家体制、人民地位和观念等方面尚未完成向近代国家的转型,在晚晴重臣李鸿章眼中,那时的中国只是糊裱匠手中的纸房子。
自那时以来,100多年过去了,其间,国家及国家间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最近30余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国力日渐强盛的大国。伴随着中国的兴起,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处在变化中:原来确定的关系,现在变得不确定起来,原先没有利害关系的地方,现在变得非常重要,原来可以搁置的问题,现在却充斥着争议。南海岛屿争端、钓鱼岛问题就是例证。在当前诸大国中,中国的战略境遇是最为严峻的,需要兼顾海陆,照应南北。众多的陆上邻国,漫长的海域边界,需要庞大的力量来守卫,其他国家也有机会从中找到运筹的缝隙。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新现实。
从这一新现实出发,当前十分重要的任务是推进朝野在重大的战略利益上达成共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条共识是认识到,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都应当以国家建设作为首要的目标,以国内改革和发展为第一要务。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具体目标:1、实现国家统一;2、通过深刻全面的改革,顺利完成工业化转型、城市化转型和民主宪政转型;3、创造性地处理大国关系,成为新型国际秩序创建过程中的建设性力量,确保和平永续。
以国家建设为首要目标,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战略上的克制和妥协。这种战略妥协,汤因比称之为“退隐”,邓小平称之为“韬光养晦”。“退隐”和“韬光养晦”为国内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核心的战略,都是充分利用战略机遇期,抓紧推进改革。
俾斯麦说过,国家是在时间的河流上航行。一如水流,总是波浪起伏,总有潮起潮落,国家的命运也如此。只有那些建立在坚实国内基础上的国家,才能度过危机,到达彼岸。中日两国的竞争,可以视作是与时间赛跑。仅从力量走势看,假如这种态势不出现逆转的话,时间毫无疑问是在中国这一边。但是,国家竞争的复杂性在于,很难用线性的方程式推导出未来。验之于历史,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有盛有衰,一个国家往往会因为内部原因而走向衰败。
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国内也存在着一个与时间赛跑的问题,那就是日益强大的利益集团对进一步改革感到畏惧,从而错用“时间窗口”和历史机遇,延误改革进程。同这个时间问题比较,中日间的时间问题,实在是微不足道。■
- 中国就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发表声明
- 2012年09月10日
- 再议钓鱼岛问题的解决
- 2012年09月11日
- 人民日报:中国钓鱼岛岂容他人肆意“买卖”
- 2012年09月11日
- 外交部划定钓鱼岛领海基点基线
- 2012年09月11日
- 外交部:中国划定并公布钓鱼岛领海基点基线符合联合国公约
- 2012年09月10日
- 中国就日本“国有化”钓鱼岛发表声明
- 2012年09月10日
- 中国政府就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发表声明
- 2012年09月10日
- 中国就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线发表声明
- 2012年0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