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其中“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就业、生活及价值观追踪调查”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7%)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69.5%)相差18.2个百分点,而重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则分别为5.2个和6.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其失业率高达30.5%,远远高于其他群体。
调查结果还显示,毕业生的家庭出身背景对其就业的影响也很明显,城市家庭毕业生更易于进入较好的工作单位。与此相类,城市家庭出身毕业生的平均初职月薪(3443元)也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35元)。这种差异在普通本科毕业生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城市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月薪(3505元)比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2851元)高654元。在重点本科和高职毕业生中,这种差异则不太大。城市家庭出身的重点本科毕业生月薪(3910元)只比农村毕业生(3849元)高61元;而城市家庭出身的高职毕业生的月薪(2218元)比农村家庭毕业生(2241元)则低23元。
如何看待此种城乡差距?其社会影响何在?
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父辈就业”是造成这种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现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时,父辈的人脉关系非常重要。显然,农村家庭大学生在这方面根本没法跟城市家庭大学生比。
另外,他认为户籍歧视也加剧了这种现象。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当然更倾向于招聘有当地户籍的毕业生。
熊丙奇认为,第三个原因就是,农村家庭学生在高考中竞争不过城市家庭学生,考入重点本科院校的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农村学生去了二本、三本这些普通本科院校。
此前有统计表明,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0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熊丙奇还指出,一些二本、三本院校扩招,比较倾向于扩招无需实验设备投入以及专业师资要求的文科专业。而文科专业的就业形势和薪酬状况不如理工科专业是不争的事实。
“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目前农村家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熊丙奇指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上大学不再能改变命运,同时教育成本过高,教育回报太低,这会使“读书无用论”再次在农村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