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刘国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来龙去脉(下)

2013年09月17日 15:33
T中
过去一直在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了20多年,但是好像转变得很慢,老是在提,但是看不到头

  财新记者 向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如何提出的

  财新记者: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计划与市场孰轻孰重的争论仍持续不断,直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一锤定音。可以说,这段时间是国人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一个重要阶段。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究竟是怎样提出来并被全党所接受的?

  刘国光:经过多年的争论,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经济理论界的两种思想情结都是很深刻的。一种是计划经济情结,一种是市场经济情结。双方都不否认对立面的存在,但非常执着地强调自己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有“为主为辅”的长期争论。其实,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与市场各有其正面优点与负面缺陷,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两者的结合,其目的就是要把两者的优点长处都发挥出来,避免两者的缺陷和不足。

  基于这个信念,在这一段争论的末期,我试图用折中的办法来解决计划与市场的这一情结纠葛。1990年5月在《求是》杂志举办的讨论会上,1991年5月在全国计划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发言中,1991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术报告会上,还有其他地方,我都作了这样的努力。

  针对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情结,我提出了两个坚持和破除两个迷信的意见。一是我们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场。一是我们要坚持计划调控,但不能迷信计划。简单说,计划的长处就是能在全社会范围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办几件大事,还可以调节收入,保持社会公正。市场的长处就是能够通过竞争,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实现产需衔接。

  但是,计划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有这么几件大事不能交给市场去管:一是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大的经济结构的及时调整;三是竞争导致垄断问题;四是生态环境问题;五是社会公平问题。这些问题都得由国家的宏观计划调控来干预。

  但是,计划工作也是人做的,人不免有局限性,有许多不易克服的矛盾,比如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一是由于主观认识落后于客观发展的局限性;二是由于客观信息不对称和搜集、传递、处理上的局限性;三是利益关系的局限性,即计划机构人员观察问题的立场、角度受各种社会势力和利害关系的约束,等等。这些局限性都可能使宏观计划管理工作偏离客观情势和客观规律,造成失误。所以,要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改进我们的宏观计划管理,使之符合客观规律和情势的要求。

  十四大报告起草时,我有幸参与工作。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各方面经过学习,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建立新经济体制等问题,有了一些新提法。起草小组就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归纳各方面意见,整理成三点。也就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1992年6月9日在中央党校讲话中讲到的,关于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三种提法:一是建立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二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这三种提法,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讲话前,把我从玉泉山(十四大报告起草组驻地)叫到中南海谈了一次。他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法,问我的意见。我赞成这个提法,说这个提法简明扼要,同时也提出一个意见:如果只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提“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有计划”这个方面可能容易被人忽略,而“有计划”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总书记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很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了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后来,他在中央党校讲话中也讲了这段话。我觉得总书记讲得很好,确实是对的。几十年来大家确实都是这样理解的,社会主义本身就包括“有计划”。

  为了给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理论宣传准备,中共中央几个部门联合于1992年9月19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干部大会,举办系列讲座。我在系列讲座的开篇讲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若干问题”中,回顾了对计划与市场认识的曲折演变过程,阐明了若干焦点问题。我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这个基础上把作为调节手段的计划和市场更好地结合起来。在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凡是市场能解决好的,就让市场去解决;市场管不了或者管不好的,就由政府用政策和计划来管。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不排斥政府干预和计划指导,而且必须借助和依靠它们来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这是我们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不能须臾忘记的”。这也算是我在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口,对于不要忘记“社会主义也是有计划的”一个呼应吧。

首创“双重模式转换”理论

  财新记者:1985年,你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双重模式转换”即经济体制模式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问题。应该说,“双重模式转换”对中国的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双重模式转换”理论的内涵是什么?你当时提出这一重大战略命题是基于何种背景和立意?

  刘国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来,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了1985年,我就把这种变化做了一个理论上的概括,归结为两种模式的转换,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

  所谓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是指从过去以片面追求高速增长为最高目标,以外延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以不平衡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逐渐转变为,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最高目标,以内涵发展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实现相对平衡的发展为主要发展策略。所谓经济体制模式的转换,是指从过去过度集中的决策权力结构,直接控制的调节结构,平均主义的利益结构,政企不分的组织结构,逐步改变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多层次决策结构,以经济手段间接调控为主的调节体系,把物质利益原则和社会公正原则结合起来的利益结构,政企分开的组织结构。简言之,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改变为市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985年8月26日,《世界经济导报》刊发了我的一篇题为“略论双重模式转变”的文章,在国内最早提出了“双重模式转变”理论。同年11月4日,我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一文,对这一理论作了进一步阐释。1986年12月,我还在香港世界华人社会经济研讨会上作了题为《中国经济大变动中的双重模式转换》的报告。

  后来,胡舒立于1995年4月11日在《中华工商时报》上发表了采访我的文章。她在那篇文章中写道:1985年11月,刘国光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试论我国经济的双重模式转换”的专文,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模式要实现双重转换,在海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应该说,双重模式转变是一个客观演变的过程,是从不自觉慢慢变成自觉的过程。这一点从演变的轨迹可以看出。比如,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我们最初是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十二大的时候就变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十三大的时候又变成“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最后到十四大的时候,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

  关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十三大”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深化改革的每一项措施,归根到底,都要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不是以速度为主而是注重效益。到了“十四大”的时候,提出“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到了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就吸收了“双重模式转变”的观点,但是没有用“双重模式转变”的提法,而是用“两个根本转变”的提法。

  “两个根本转变”,一是要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后来“增长方式”扩充为“发展方式”,内容更广阔了,实际上同“发展模式转变”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

转方式为何成效不彰

  财新记者:从“九五”计划开始,国家就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时至今日,成效不彰。你认为,主要原因何在?应如何有效推动两个根本转变?

  刘国光:我们现在还是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在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是在讲要搞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其实,两个模式转变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搞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还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问题。因为,“双重模式转变”在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客观进程的描述,而是作为一项经济政策,内容也比过去更丰富、更完善了。

  我们过去一直在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提了20多年了,但是好像转变得很慢,老是在提,但是看不到头。

  为什么呢?这一方面是由于过去若干年,我们还是过于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追求数量,追求GDP,重“量”轻“质”所致。速度快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就会变慢,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的进程就会变慢。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被扭曲了,我们过去强调市场化的改革方向,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相对而言忽视了市场经济前面的定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得多了,社会主义提得比较少了,造成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形成两极分化。

  十八大之后,各种内外因素逼迫中国经济增速不得不缓缓下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阶段。现在改革也到了一个转折点,过去造成了财富和收入的两极分化,现在要向共同富裕方向逐步扭转,向社会主义方向扭转。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到了十八大之后有盼头了,完整地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统一,大有希望。■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