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常红晓)近年来,在大中城市,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参加美国“高考”(SA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以申请就读美国知名大学。但是,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维,导致SAT成绩较低,而且提高困难。这对中国当代教育敲响了警钟。
2013年10月11日,SAT教育咨询研究机构——西奈山国际教育在北京发布《2013年中国SAT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如此指出。
SAT由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举办,SAT成绩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相当于美国“高考”。SAT进入中国尚不足十年,但报考人数在逐年增加。
白皮书指出,SAT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美国人而言,这是从小学就开始的,无论是教学还是考试中都是如此。但是,中国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是标准化考试和标准化答案。单一刻板的教育,抑制了中国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我认知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入美国读大学,很多家长和国际学校不惜重金为考生买资料、报培训班,相关费用相当高,对一些工薪阶层家庭构成了较大压力。
据《2013中国SAT白皮书》分析,2013年上半年,涉及六个城市的小样本调查显示,中国学生SAT备考时间(包含参加SAT相关课程、课后练习与自学辅导的时间)平均大约在350小时左右,平均花费大约在人民币2.2万元左右。
SAT作为美国知名大学着眼世界选拔精英学生的测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包括解释(interpretation)、分析(analysis)、鉴评(evaluation)、推论(inference)、说明(explanation)和自我校准(self-regulation)等能力。
在中国,高考的科目和学习的科目一一对应。但是,SAT不同,从内容上看,只有阅读、写作、数学三大类。而在阅读和写作中,可能会涉及地理、历史、科学、法律、文学,甚至更多学科,考察的不是知识,而是在学科学习中养成的能力。这恰恰是中国学生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