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1111111
财新通行证
其他

季建业升迁路

2013年10月25日 10:34
T中
发迹于苏南模式发端地之一的昆山,八年扬州主政春风得意,最终在南京市长任上折戟。季建业式的大拆大建式发展模式也引人反思
news 原图 资料图:南京市长季建业。

  【财新网】(记者 谢海涛)2013年10月17日,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评事街附近,不停播放拆迁信息的喇叭声音低了下来。

  同一天,当地《南京晨报》头版出现“南京换季”的标题。此前一天,57岁的南京市长季建业因“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季建业是十八大之后落马的第十名副部(省)级以上干部。他主政南京四年,因大拆大建而被南京人称为“季挖挖”。

  季建业出身草根,其仕途起步于1970年代末苏南乡镇企业发端之际。他由宣传口干部,转而主政苏州下属的吴县、昆山,其施政理念,形成于苏南外向型经济发展,大规模招商引资之时,带有浓厚的苏南特点。在1990年代,随着苏南经济的腾飞,大批苏南干部升迁江苏乃至国内各地,这种模式也被推广开来。

  季建业式的大拆大建式发展模式引人反思。透视季建业的执政轨迹,似乎可以反思这种执政模式的利弊流变,以为执政者鉴。如南京市政协委员马健所说,城市建设既要防止沦为政府的“政绩之利”、工程方的“营收之利”,甚至个别人的“腐败之利”,还须警惕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

  诚如舆论所言,季建业的落马,不只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再一次拷问领导干部的发展观、政绩观,以及与之相关的,权责相匹配、对民敬畏的监督制约机制。

  仕途起步

  季建业1957年1月生于江苏沙洲县农村。这个后来的张家港市,和附近的江阴县、无锡县,曾是苏州最早的乡镇企业发端地。

  季建业少贫寒,读完高中后回乡务农。其兄季建平上完小学就辍学,其后当兵、经商。其岳父高德正, 1933年出生于邻县江阴,1970年起任沙洲县革委会副主任、沙洲县委副书记、书记,为沙洲县发展乡镇企业的开创者,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实践者。后官至江苏省常务副省长。

  季建业的人生轨迹,背后有着其岳父和兄长的影子。他于1975年3月参加工作,为沙洲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1976年12月起,在苏州地委宣传部工作,5年后,任苏州地(市)委宣传部宣教科副科长。1986年1月起,任苏州日报社副总编。

  1987年,高德正被任命为苏州市委书记,并开创苏州市跳跃式发展的外向型经济之际,身在党报的季建业,关注的重心也集中在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上。

  在《苏州日报》4年,季建业既有采访农民企业家,谈公平竞争和生产要素商品化的文章,也有关于城市企业引进乡镇企业机制的对话。后来他的论文《略论农民企业家的崛起》,参与主编的《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在江苏省获奖。这是他打造学术型官员的开始。

  期间,季建业曾随苏州市委学习参观团赴广东珠三角参观,也曾赴无锡、吴县考察工业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

  昆山在他的视野里也占据一席之地。此地东靠上海,西邻苏州,占地仅927平方公里、人口仅56万人口,后来成为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的“百强之首”,在1980年代初,还是一个产业结构单一的农业小县。

  当周边的苏南其他城市发展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时,处于苏州发展最末位的昆山人坐不住了。1985年初,昆山人创造性地在县城东南辟出一块地,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吸引中外资企业进入。苏南模式中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昆山之路由此开始。

  1988年7月,季建业与同事合作,采写了《昆山县发展外向型经济纪事》。其时的昆山,通向国际市场的路仍是困难重重。该文记录了昆山县委、县政府筹划昆山走向世界的开创性措施。

  昆山把投资环境改变作为县领导工作的重点,把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扩展到6.18平方公里。开发区由县长任总指挥,制定投资优惠政策,同时抓了12个乡镇的工业开发区。

  昆山式招商引资路径,随着昆山的崛起,被昆山的干部带到江苏各地。在亲身实践这种发展路径之前,季建业已对此有了认识。1990年10月,季建业与两位同事合作,再次采写了《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启示录》系列报道。在《对外开放与观念更新》一文中,季建业们注意到了昆山对土地的利用。

  1989年4月,经国家批准,昆山实行土地转让权协议,这在全国县一级是一个先例,不少昆山人视之为败家行为。时任昆山市委书记吴克铨解释称,外国人来开发,带来资金、项目、技术,就地雇佣劳动力,又要向昆山缴纳土地税,于国于民都有利,土地出让费可以用于再开发。

  在直接施政之前,季建业对于招商引资、土地财政等,已有所认识。

  昆山之路

  1990年10月起,季建业出任吴县县委副书记。吴县五年余,季建业留名不多,他真正为公众所知,是在1996年1月出任昆山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之后。

  在江苏政坛,苏州是出高官之地。仅在苏州市委书记任上,1998年的梁保华、2001年的陈德铭、2002年的王珉、2004年的王荣,之后都晋升省部级。

  苏州下属区县同样出高官,经济高速发展的昆山无疑最为典型。多年间,在昆山当市长、书记的,往往任职不满一届(5年)即升迁。

  在一位曾和季建业有过接触的人士看来,季赴任昆山时颇有些高调。在他印象中,季建业精明,胆大,是一个会算账的人。比如一个3000元的工程,他能坐下来,跟你算到3000元之内。

  其时,苏州的乡镇企业进入全面转制阶段。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昆山敏锐地发现,台湾地区产业基础较好,受金融危机冲击小,且“南下”投资受挫,于是果断提出“主攻台资”的重大策略。季建业也就在此时,成为“能为台商端洗脚水的人”。

  多年后,季建业有个“飞机跑道”理论流传于世。他说,寻找机会的资本就像低空盘旋的飞机,哪里有适宜的投资环境,哪里有跑道,就会在哪里降落。

  在1998年1月,任昆山市长之后,季建业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1998年,昆山城市建设总投资6亿多元,这一年,昆山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苏州作家杨守松在《与时俱进的昆山之路》一书中,曾形象描述了当时昆山搞拆建的场景:张卫国(时任昆山市委书记)、季建业决定要把老的市政府推倒建市民广场时,简直炸开了锅。一棵树白天不敢挪,只好在深更半夜移走,但当市民广场建起来后,所有人都说好。

  强调优化投资软环境,是季建业亮出的重塑昆山新形象的另一策略。1998年,在一次台商座谈会上,台商提出了88条意见,季建业承诺一个月之内全部解决。随后,昆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软环境的28条意见,成立了全国首家县级市投资企业协会、昆山外商投资企业经济纠纷投诉调解中心,实行全天候服务。

  台湾媒体报道称,季建业在昆山的5年,台商大大小小的困难,他几乎有求必应,还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在名片上,让台商随时能够找他沟通。

  2000年,台塑关系企业集团在昆山设厂,总投资20多亿美元,5月时洽妥购地事宜,5个多月即已正式交地,其间除了整地工程,还包括迁移100多户居民。后来,台塑关系企业集团副董事长王永称赞昆山“效率至为惊人”,称赞大陆官员为经济而忙,为厂商服务。

  至2001年,在季建业获重用调任扬州之际,昆山已吸引近千家台资企业落户,投资总额52亿美元,约占大陆利用台资的1/10。

  包括季建业在内的前后六任昆山市委书记,后来都被提拔为厅级以上干部,并主政一方。 昆山经济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所形成的“昆山经验”,也在江苏全省大面积推广。

  对于季建业的成就,也有当地人称,昆山招商引资有一个蓄水期,他处于蓄水期和收割期的中间。

  季建业主政昆山期间,他的哥哥季建平,在昆山石浦镇搞过农贸市场。知情者称,季建平也曾涉足昆山的市政绿化项目。

  春风十里扬州路

  季建业被双规之后,其公共形象一落千丈,但在扬州不乏对其有感情者。扬州本地一位律师称,不少扬州人对季建业的评价正面大于负面,是因为季建业改变了扬州。

  2001年,季建业上任第一天,就赶上江扬船厂几百人去市政府上访。知情者称,季建业后来称:下岗了,不去找市场,而是找市长,真是奇怪。

  此时,“人生只合扬州老”的昔日繁华扬州,似乎早已沉迷于“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指上午吃茶,晚上洗澡)式的休闲文化里,经济全省倒数,增速乏力。市容有如西部小县城,房屋低矮,主干道破破烂烂,连六车道的马路都找不到。

  “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要解决扬州人一种发展的思路,一种发展的概念。只要冲破了这道思想的长江天险,扬州发展的天地就宽了。”后来,季建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称。

  解放思想之外,打造投资载体则是第二步。扬州除完善市区基础设施外,还建立了开发区,四大工业园、一批特色产业园和乡镇工业园区。

  东大门改造,是季建业上任后向市政建设砍下的第一刀。此后几个月,他把扬州变成了一个工地,到处都写满了“拆”字,到处都是推土机、铲车的轰鸣,328国道、文昌路、扬子江路等5条道路的拓宽相继开始改造……

  城市改造中,季建业显示出了铁腕手段。知情者称,扬子江路改造时,他对市建设局长说,限期一个月内搞好,你搞不好,换人来干。瘦西湖南门修路,他现场督办,几天之内拆完了临时搭的违建。

  东关街改造,需要把当地的一些居民迁走。钉子户中有其它区的城管人员。负责搬迁的城管,把他们的这位钉子户同行带走,扣了起来,又打电话骗来了该城管的领导,也扣了起来。直到该城管同意搬迁,才放人。

  文星中路拓宽时,石塔附近,硬是拆迁了驻扬州部队的一两排房子。

  季建业主导下的扬州拆迁,啃了不少硬骨头,以至于市城管局副局长被人打了好几回,受到各种威胁。

  也就是在扬州任职期间,季建业有了“推土机”的绰号,一说他到处拆迁,二是说他执行力度大,官员被他推着往前走。

  运河西路拓宽工程为一例,负责工作的城管局、城建局等部门,领导都不能早回家,规定每天晚上10点都要开会,汇总情况,前后持续半年。

  季建业为扬州设计了向西进、建设新扬州、保护古城区的发展战略。他借助土地资源,招商引资,复制着昆山的经验,给扬州人上了经营城市的一课。任职第一年,扬州引进的台资比过去9年加起来的还要多。

  任市长三年,任市委书记五年,季建业在扬州的8年间,扬州的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25亿元达到2008年5000亿元,扬州有了长江大桥、火车站,城区扩大了一倍多,推进了古城保护,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但在扬州诸多城建政绩的光环背后,不乏暴力拆迁的悲剧,大拆大建的施政模式,其实有着极其残酷的代价。以2009年前后的瘦西湖扩容为例,周边商铺业主多人遭受非法拘禁、殴打。据《方圆法治》杂志报道,瘦西湖周边一家商铺业主的姐姐、扬州大学教授葛桂萍,甚至是在上课时,被几十人强行带走。对一些拆迁“钉子户”,扬州还发明了“当事人下落不明”拆迁法。多名业主被“下落不明”,其商铺则被强拆。

  在季建业春风得意之际,扬州很多老干部对他评价不高。对其诟病之一是, 2003年,扬州国企改革时,当地唯一的上市公司亚星汽车易主格林柯尔,此举被认为亚星汽车被贱卖,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二是季建业行为霸道,扬州建设中大批工程给了苏州人,其中多有寻租空间。苏州金螳螂公司为相关企业之一,其实际控制人朱兴良与季相识已久,且在苏州、扬州、南京等地频有“交集”。

  据《新京报》报道,金螳螂开始在扬州承接项目,是在2004年装修扬州迎宾馆2号楼时。季建业直接“钦点”,金螳螂从中获利1000多万。此后,金螳螂公司又承接了西园饭店、珍园、萃园等国有酒店、扬州市地税综合办公大楼等装潢工程。

  此外,知情者向财新传媒记者透露,扬州文汇西路的绿化,开发区的保障房,也有季家亲友介入的身影。

  知情者称,多年来,一直有老干部就上述问题告他,扬州原规划局长张杰也曾实名举报季建业。张杰因受贿80多万元,于2007年被判刑12年。

  季建业遭微词的还有情妇和学术问题。2002年和2006年,在仕途通达之际,他从苏州大学取得硕士、博士学位。2007年初,他的博士论文被发现有抄袭现象。《新京报》称,为平息一位被抄袭侵权者的投诉,季建业曾提出给20万元的科研项目作为补偿。

  还有说法称,季建业的博士论文为“枪手”所做,“是扬州大学一名教授帮他写的,答辩前一小时才送到,他本人没有参加答辩。”

  南京滑铁卢

  2009年,在季建业转任南京时,曾有扬州人问自己的南京朋友:南京开始拆迁了吗?这让朋友有些莫名其妙。

  此时,南京已经搞了几轮城建。在南京城南,起于2006年的老城南历史街区拆迁,在学界和居民的反对声中,在时任总理温家宝的两次批示之后停了下来。

  下车伊始,季建业以一句“进了中山门,就是南京人”开始了他的南京市长生涯。南京四年,他最为得意的事情,是筹资139亿元,让近30年来52万被征地拆迁人员全部进入城镇社保。但他试图在南京复制昆山、扬州模式的努力,一再遭受质疑。

  他在南京第一个动作,是“三中路改造”。当年9月初,先修中山东路和汉中路,国庆以后又实施了中央路、中山路和中山南路改造。这些工程给市民出行造成很大不便,网上责声一片。

  2011年3月,南京地铁施工,迁移法国梧桐树在网上再引争议。3月19日市民集会反砍梧桐树,遭清场。梧桐风波后,南京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古树名木及行道大树保护的意见》,提出城市中的古树名木、行道大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砍伐、移植。所有市政工程规划、建设,原则上工程让树,不得砍树。

  南京从2012年8月启动的拆迁整治行动,让他再次受到压力。这项被季建业称为“铁腕行动”的计划,是南京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场环境综合整治,为期一年,将拆迁全市100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以解决脏乱差问题。

  季建业在扬州实践的强拆方式再次上演。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季建业的强权下,下一级政府和部委负责人,只能将季建业的指令逐级分解,一级压一级,“规定时间规定数量”地完成。

  季建业提出的工作进度底线是:“只要不死人,怎么来都行”。南京下级政府的官员为了跟上其进度,不惜使用“连坐”手段。某小学生的奶奶被视为钉子户,区领导找到教育局,教育局找到校长,校长找到了班主任,班主任找来了小学生的妈妈,班主任说:孩子的奶奶不签字接受拆迁,孩子就回家吧,别来上学了。

  南京老城南地区本不在此次拆迁范围。但在2013年3月,已停了三年的拆迁重启,半年之内,评事街附近残余的1300户居民,迁走了1100户,三户人家被强拆。在瓦砾遍地的评事街附近,喇叭里不断播放着强拆的消息,居民们重新又开始了“保卫老城南”。

  而季建业激起更大民怨的则是雨污分流工程。2009年,季建业赴南京时,雨污分流已在试点。此后,他一手推动了该项目。

  按计划,南京将从2010年初至2014年底投资180多亿元,在主城区226平方公里实现雨水污水分流,全面完成地下排水管网的改造,铺设500公里污水干管,完善3000个住宅小区及企事业单位的污水支管,使主城范围内主要水体水质断面指标近期达到功能性水体水质要求,远期逐步恢复至地表水Ⅳ类以上。

  这项在季建业看来功在千秋的庞大工程,将整个南京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全城开挖之后,南京的6条地铁线也在并行开工,数个快速路工程同时施工。出行不便、空气污染、噪音扰民等问题,让南京市民怨言不断。每到夏季大雨来临,城区出现积水现象,雨污分流工程必然成为吐槽对象。季建业也从扬州时代的“推土机”,得名“季挖挖”。

  在南京一位熟悉城建的人士看来,从长远来看,城市搞雨污分流,这个思路没错。但做雨污分流,绝对吃力不讨好。季建业错在他太着急了。有专家称,南京全城的雨污分流要想弄好,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如此庞大的工程,他要在三五年内建成,显然会给城市带来巨大阵痛。

  在2013年8月29日举行的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季建业坦承雨污分流施工对困难估计不足,对工程的艰巨性理解还不深,宣传发动不到位,施工组织上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国务院此前要求全国大中城市5年内全部完成雨污分流工程,让他略感欣慰,“雨污分流工程我们还是要干”。

  在季建业出事前一周,有南京市民从新闻单位听说,关于雨污分流问题要“深挖”,就猜测季建业可能出事了。此前,坊间已多次传他被调查。

  在他被调查5天后,新华社发表文章,反思城市建设“大开挖”现象。文章称,全国不少城市存在规模大、周期长、影响广的“大拆大建”现象。在让群众闹心不已之际,“大开挖”也让民生、财政、环境多重透支。大拆大建的背后,透视出一些城市定位一味拔高,超越实际;浩大工程“一人决策”,民意分量不足;工程投入“一骑绝尘”,民众幸福不增反减等问题。

  10月15日,据南京市人大网站信息,当日上午,季建业主持召开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对正在实施的雨污分流工程施工组织提出一系列优化整改措施。

  10月16日,江苏省和南京市领导分别在上午和下午听取了关于季建业被调查的通报,人民网迅速做出快讯报道。季建业是十八大之后落马的第十名副部(省)级以上干部。

  人民网称,有内部人士指出,季建业落马与不久前江苏上市公司金螳螂老板、苏州首富朱兴良被抓有关,并透露他涉案金额可能在2000万元。■

责任编辑:秦旭东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如有意愿转载,请发邮件至hello@caixin.com,获得书面确认及授权后,方可转载。

推荐阅读
财新移动
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
取消
发送
注册
 分享成功
相关文章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