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笔记195】欧元危机:人力与天性的较量(三)

2012年08月16日 10:50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欧元区机制一次次被践踏使人们怀疑任何新的机制

  【名家/新秀】(财新专栏作家 陈晋)

  “离心力”之五:机制被践踏,信誉被摧毁

  欧元区机制一次次被践踏使人们怀疑任何新的机制。

  1992年在荷兰签订的《马斯特里条约》使原来的欧洲社区(EC)变成现在的欧盟(EU),并引入单一货币的目标。为了建立欧元,各成员国的主要经济指数必须趋同。《马约》为此设立了四个条件,对成员国的通胀率、财政、汇率和长期利率作出具体规定(其理论基础,详见第二本《哈佛经济学笔记2》第一章《开放经济学》的第26页有关最佳货币区域的解释)。其中在国家财政方面,《马约》规定成员国的赤字不能超过GDP 的3%,总债务不能超过GDP的60%。因为没有惩罚机制,这些条件和“不救助”条款成为一纸空文。

  1997年欧盟采纳了《稳定与增长协议》(SGP),加强对27个成员国财政的监督,但也遇到挑战。人们指责,这样严格的财政限制太机械,各国不能根据自己的宏观经济状况作逆周期调控。2003年11月,当法国和德国也超过了这些指标的时候,这个条款沦为纯粹的形式。2005年欧盟改革了SGP,允许成员国超出这些指标,但要求在三年内回到指标以内。也就是说,这些指标在经济周期内可以灵活掌握。

  如果以前的指标和“不救助”条款都失败了,有什么理由相信德国总理默克尔倡议的新的《财政合约》(Fiscal Compact)会成功?每一次成员国超标,这个国家的政府官员都会说(也可能是很真诚地说),超标是由于某些“不可预见的情况”使经济增长减慢,税收减少;他们预计今后的情况会有所好转。如果是这样,那么到底谁应该为财政赤字和债务超标而被惩罚?应该怎么惩罚?目前所有的机制都没能完满地回答这个问题。

  有些人寄希望于欧元区各成员国把财政纪律写进各自的宪法,就像美国的49个州一样(只有Vermont没有这样的法律)。但是不同的是: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在建国之初拯救了一些州的债务以外,从来没有救助过任何州政府。先例是1841年,当时有8个州政府不能按时为州债券还款付息,联邦政府拒绝救助,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这样的先例使人们即使在债务最严重的加州也不寄希望于联邦政府出手。资本市场没有这样的预期,所以当州政府财政有困难的时候,它的债券的风险溢价(risk premium)会加大,抑制州政府继续借贷。市场会强迫政府遵守财政纪律。 资本市场在欧元建立后应该起到这个作用,但没有起到。周边国家的国债利率与德国国债利率相差无几,这就允许也鼓励了这些国家继续发债赤字。

  欧元区和美国还有一点不同的是:布鲁塞尔的财政太小,仅仅是欧元区GDP的1.2%,而华盛顿的开支是美国GDP的24%。国防、医疗和福利等人们指望政府做的工作都在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在欧元区则都在国家层面,不在布鲁塞尔。所以即使财政状况最糟糕的加州也比欧元区的一些债务国要好。

  你越是担心机制脆弱、资金流动不畅,机制就越脆弱,资金周转就越停滞。你所担心的经常就是你所得到的。还有什么能树立信心、建立信任呢?

  救助与不救助的成本比较

  这些自然的“离心力”使任何人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在悲观者看来,任何人为的救助项目都是在拖延时间。可是那些服务于欧洲一体化,为其尽心尽力的人仍然在冥思苦想,试图修改现有机制或重新设计机制,缓解危机,走出困境。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救助欧元的成本一定会小于某些国家离开欧元的成本?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原因至少有两个。第一,很多成本类型不同,很难量化,更不能直接比较。例如,如果希腊离开欧元,无数商业合同突然由于外因而不能被执行,法庭上的理论狡辩会数不胜数;希腊货币相对于欧元会非常低廉(有可能过度贬值),很多银行和企业会突然发现资不抵债,破产倒闭;通货紧缩会加剧,经济呈现自由落体式降落,看不见底。所有与希腊有经济往来的其他国家的银行和企业都会损失惨重。

  第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成员国离开欧元,离开欧元区的成本只是一种假设条件下的预测,是一种假想。而现在需要救助的成本却是真实的。把真实的成本与假想情况下的成本比较显得海市蜃楼,虚无缥缈。很少有人能说出所以然,只能凭感觉,笼统性地说一种比另一种好。其实哪种情况都糟糕透顶,只是形势迫使你不得不按照某一条思路想下去。

  欧元危机从2009年在希腊爆发,发展至此,早已不是流动性问题了,而转变为偿付能力的问题了。而偿付能力的问题又是各成员国经济实力、竞争力愈加背离而造成的。各成员国的经济基本面本没有因为单一货币而逐渐趋同,反而逐渐扩大。这意味着任何解决方案都应该既治标(金融层面的危机)又治理(经济结构性不平衡),需要一揽子计划共同发挥作用。

  欧元区内部不平衡的解决办法的理论基础可参见第二本《哈佛经济学笔记2》第一章《开放经济学》。这里没有百分之百的灵丹妙药,任何一济药都利弊皆存,而且经常相互牵连,需要配套协调才可能行之有效。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为什么每种解决机制都有举棋不定的原因。■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