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旱灾与中国通胀

2012年08月23日 13:07 本文来源于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美国粮食价格飙涨对中国影响有限,现在讨论通胀风险还为时过早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陆挺) 祸不单行。当市场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因为经济增长减速过快而陷入通缩时,最近美国的一场50年一遇的旱灾又将大家的视线拉回到了“通胀”这个中国过去一两年最热门的话题。

  自6月中旬以来,大豆、玉米和小麦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期货价格在短短的一个半月内已经分别上升了23%、45%和41%。作为全球农产品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美国粮食(尤其是玉米和大豆)减产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粮食供给产生较大的影响。

  过去一个月来大家开始担忧这样飙升的美国粮食价格是否会波及到中国,“点燃”本已逐渐放缓的通胀从而收缩政策放松的空间。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食品消费占中国家庭消费的31%。在过去十年,几乎每次我国的高通胀都是由食品价格飙涨引起的。

  我们认为这次美国粮食价格的飙涨将对中国粮食价格影响有限,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粮食自给率比较高;粮食进口主要是大豆,但进口大豆的原产地较为分散;大豆价格上升主要影响猪肉价格,但我国猪肉价格正好处于下行周期。事实上,从6月中旬开始,中国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和小麦期货价格分别上涨10.2%、4.7%和5.4%,大大低于同期美国芝加哥商交所相应产品期货的上涨幅度。

  首先,除了大豆,中国在其他主要粮食种类上都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大米、小麦和玉米在2011年的净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分别是0.0%,0.7%和0.8%。总体来看,进口只占到了中国粮食消费的9.5%,所以中国的粮食价格主要依赖于国内自身的供需关系。

  在上一次全球粮食危机中,尽管全球大米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上升了50%,但中国大米的价格同时期只上涨了4%。对中国而言,粮食产量在过去的8年里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使得政府已经有了可观的粮食储量。和美国不同,今年至今为止我国的天气总体良好,占总粮食产量四分之一的夏粮产量也同比增加2.8%。尽管在7月份全国降雨量普遍超过历史平均水平,但天气在8月初已经转好,秋粮产量应该不会受太大的影响。

  其次,尽管中国的大豆消费主要依赖进口,但幸运的是进口国比较分散。在2011年,进口占到了中国大豆消费的大约80%,而其中美国只占43%。在其他大豆产地如巴西、阿根廷,天气都还都比较正常。即使在美国,因为大豆的结荚期较晚,如果在未来几周内可以有降雨缓解旱情,大豆受干旱的影响也将好于预期。

  另外,上涨的全球玉米和大豆价格要想影响到中国的通胀,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猪肉。在中国,玉米和大豆分别占据了猪饲料原料的60%和20%,而猪饲料的相关花销则占据一头猪饲养成本的60%。可是在中国,猪肉有着自己独特的周期,对饲料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

  长期来看,猪肉价格应该取决于饲料原料和人工价格,但是短期内价格会因为供给关系的不平衡而上下波动。在2007-2008年,猪肉价格的上涨主要源自供给短缺(当时猪蓝耳病的流行导致产量下降)。上涨的猪肉价格诱使生猪养殖户扩张生产,导致猪肉供给在2009-2010年大大增加,而猪肉价格也随即开始下跌。到2010年6月初,猪肉价格和2008年3月的高点相比已经下跌了43.3%,而同期的饲料价格平均上涨了5%-10%(玉米价格上涨18.5%,豆粕价格下跌24.9%)。在经历了2010年上半年惨痛的亏损后,生猪养殖户纷纷缩减了养殖规模,而供给的短缺使得猪肉价格从2010年7月份又开始上涨,到2011年9月时猪肉价格和2010年6月的低点相比几乎已经翻倍(玉米和大豆价格同期分别上涨20%和10%)。然而,为了追逐利润,养殖户们从2011年3月开始的再次扩张使得猪肉供给从2011年9月(一头猪的生长周期大约是6个月)又开始增多。从2011年9月至今,猪肉价格已经跌去了30%,而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上涨了2%和15%。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猪粮比目前是5.7,已经连续16周低于6.0这个收支平衡水平线(对养殖户来说猪粮比低于6一般意味着亏损)。由于季节性需求和更加平衡的供需关系(很多亏损的养殖户减少了生猪养殖数量),我们预计猪肉价格将在8月份后见底。我们注意到目前猪肉库存月度环比增长虽然和2011年上半年相比已经明显减缓,但库存还是在环比增加(生猪和母猪在6月分别环比上升0.2%和0.1%)。介于依然充足的猪肉供给,我们同样认为猪肉价格不会在今年第四季度或者明年上半年明显回升。

  政府的应对政策:避免“反应过度”

  鉴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美国粮食价格的飙涨将对中国粮食价格影响有限,现在讨论通胀风险还为时过早。虽然同比CPI通胀到八九月份可能触底反弹,但反弹主要是由于基数下降,而且通胀到年底超过3.5%的可能性极小。综合考虑我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和劳动力供求关系,我国现在合理的通胀率应该在3%到4%左右,所以当下政府还是以保增长为先,通过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利率以及适当放松银根来避免经济增速的进一步滑坡。我们预测央行将在今年年底前下调三次总计150个基点的存准率和对称下调两次利率总计50个基点。

  退一步讲,即使美国的旱灾最终抬高了了中国的食品价格特别是猪肉价格,我们相信这样的冲击也只是短暂的。政府为了应对这些暂时性通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是得不偿失的。回顾2011年时的通胀高企(CPI同比5.4%,PPI同比6.0%),2009-2010年的刺激政策固然扮演了一定的作用,但一些偶然短期的因素,比如2001春季时爆发的中东骚乱导致的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因为供给不足导致的不断攀升的猪肉价格,也在很大程度上抬高了2011年的通胀。而政府和央行有可能忽视了这些短期偶然的因素,对通胀过于敏感和担心,导致宏观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过度紧缩。

  2010年底开始的紧缩中,存准率被上调了6次(大银行的存准率甚至达到了难以维持的21.5%),银行基准利率也被上调了3次(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了3.5%)。M1和M2在2011年9月的同比增长也分别下降至8.9%和13%,远低于央行制定的2011年16%的M2增长目标。宏调紧缩过度的直接后果是经济增速在2012年的加速下降。

  另外,虽然粮食价格在美国等一些国家大幅上升,但能源矿产等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疲软。在这种情况下,以控制投资来控制通胀就是无的放矢,不仅在防通胀上没有效果,而且错失了以较低价格购买和使用大宗商品的机会。我们认为我国在今年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投资修建一些社会所必需的诸如下水道网络和城市交通等基建项目。这样的项目从短期来看也许效益并不高,但是从长远来看将非常有益于社会福利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我们看来,加大对基建项目的投资不仅可以保障中国经济稳定增长,而且当下较低的PPI通胀环境也可以保证相对较低的成本和良好的收益。■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经济研究部李轶超为本文共同作者)

评论
视听推荐
图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