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6月以来,受到外汇资金流入减少、外汇占款增量下降、财政集中缴款、对银行表外业务加强监管等因素影响,市场资金面紧张局面凸显。
近日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降低基准利率的声音顿时响起。
昨日《华尔街日报》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中国的大型银行正在向央行施压,呼吁央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以向市场注入更多资金。中国某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位高管称,该行内部预计央行将在周三(6月19日)晚间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更有研究人士提出,中国此时应当降息。其理由是当前中国通胀压力明显下降,加上国内需求不振,需要以降息来提振经济表现。同时,因中国的利率在主要经济体中已经是最高值,由此形成的利差会吸引资金流入,加大中国资产泡沫。
6月18日,央行发行20亿元央票,交易员认为地量央票发行,象征意义更大,表明了央行并不轻易放松流动性的态度。
今天(6月19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无一下跌,其中,短期品种利率涨幅较大,隔夜利率、2周利率飙升,涨幅超过200个基点。1周利率突破8%,统计显示,该数据创下自2011年6月以来最高。
中国的决策者似乎可以容忍比原来更低一些的增长率,而将重心放在以进一步改革激发红利上,以求有质量的增长。那么,在这些改革举措推出或见效前,高层能否继续坚持其信心?现在有没有必要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是不是放松的好时机?
海通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对传言中的降准不以为然,“感觉不合逻辑”。他称,明明大量货币在“空转”,地方政府举债拆东墙补西墙,拿得到低息短贷的企业买高收益产品;金融企业加杠杆套利差,出口商搞虚假出口跨境套利;连村民都在高利贷打麻将!只有房产商在搞建设,生产筹码。此刻降准将助长玩钱风气。
他认为,钱并未都流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如果当下降准,是不是会有更多的钱进入虚拟经济?现在实体经济也没有好机会,已经非常宽裕的资金自身也很难进入到实体经济当中去,进而便助长了资金持续“空转”。
目前非金融企业借短期,存长期,融资行为纯属期限套利,形成货币“空转”,导致了投融资行为的脱节。
今年前5个月企业短期贷款增速高达15.7%,同期,中长期贷款增速为7.5%,意味着企业融资主要用于补充短期流动性,而非中长期投资。从存款看,前5月企业定期存款增速高达22.5%,而活期增速仅为6.6%,说明企业新增流动性主要用于储蓄,而非经营、交易。
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就应该继续从紧,央行也不想导致金融混乱,最近的资金紧张也与央行收紧的态度有关。
他也提到,当然,央行也有义务维持适度的流动性,但是不一定要通过降准的形式,货币政策的工具很多,可以通过逆回购的形式,也可以以央票到期的形式,流动性会有适度的缓解。但货币政策从紧的长期基调不会发生变化。
(财新记者 李雨谦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