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城市基础建设流于表面、忽视质量,酝酿了许多城市隐患。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7月3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明确了城市基础建设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着力解决城市基础设施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与棚户区改造配套的基础设施。
除此之外,国务院常委会明确提出,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配套支持,深化投融资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公共事业等领域”。
这并非国务院首次提出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民间资本。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而言,早已不存在市场准入障碍,但是为何民间投资始终举步维艰?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民间资本的进入?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袁崇法表示,早在20世纪末,政府就开始提倡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城市基础设施。但是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袁崇法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收益往往是间接的、长远的,有部分甚至是零收益的,与此同时,基础建设、公共事业等领域投资量较大,民营企业也很难享受到与国企同等的政策性补贴等优惠政策,这就导致了民间投资的退缩。
袁崇法认为,谈及引入民间投资还为时尚早。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会先成立公司,由公司寻找项目资金。而现在圈地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政府打压地方融资平台致使地方融资难度加大,原本的融资平台,包括金融机构,纷纷出现了“钱紧”危机。民营企业近几年的收益也不好,所以它们未必愿意参与投资。
管理技术的分歧是阻碍民营投资的另一个原因,袁崇法说,地方政府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都有配套的国家资金,但民营企业进入后,账项的审计、审查就会存在困难,因为二者的走账方式不同,即政府财政管理办法和企业管理办法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土地一级开发,这是政府的行为。民营企业只有待土地在市场上通过“招拍挂”程序拍出后,才能与政府按照约定的分成比例获得属于自己那部分土地的出让增值收益。
袁崇法说,政府对于民营投资的态度从未改变。先前许多基础服务行业都被政府长期垄断,若民间资本进入,势必会打破这种利益格局。而今,地方政府财政刚性支出增加导致财政压力大,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得不进行,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城镇化进度,所以政府就把目标瞄向了民营企业,希望民营企业能直接参与投资。但是现实中未必会有多少民营企业响应。如果不解决根本性问题,那么未来几年还会是这个状况。
(财新实习记者 王潇潇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