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专家评唐慧现象:上访与维稳的博弈

2013年08月03日 17:46 来源于 财新网
官员侵害百姓利益,弱势群体被迫上访;政府刚性维稳“治标不治本”,在社会施压下被迫后退,甚至失去法治底线,形成恶性循环

  【财新网】(财新实习记者 徐巧)8月1日,《南方周末》刊出《“永州幼女被迫卖淫案”再调查: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等一组文章,引起社会关注甚至争议。唐慧在女儿遭性侵案和上访被劳教案上取得了预期的“胜利”。这两个密切关联的案件,审判过程是否受舆论压力和政府维稳的影响?唐慧极端的上访手段又在其中扮演何种角色?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表示,上访制度、压力型体制和维稳要求之间就像一场博弈游戏,而目前的处理方法则凸现了压力型体制下法治的困境,值得各方面认真反思。

  许耀桐指出,地方官员从政绩出发,搞拆迁征地、强力维稳等,人为制造了很多矛盾。老百姓上访,除了个别刁民,一般是因自身正当利益和权益受到侵害,或受到不公正对待。上访的数量增多和强度提升后,政府以强势姿态,采取刚性手段维稳,由此产生恶性循环,非常糟糕。但刚性维稳“治标不治本”,政府若采取“你强我更强”态度,那这根紧绷的弦终有一天会崩断。老百姓不得到采取极端手段来表达利益诉求,唐慧和冀中星都是如此。

  社会民众和舆论往往是站在弱势群体的一方。对社会和舆论给政府施加的压力,许耀桐表示,要辩证看待。他认为,一方面政府有这个压力比没有要好。过去有些政府和办案机关很强势,权力被一些权力者和所谓“官二代”所操控。但是,因为有民意和舆论发挥作用,掌权者不得不有所顾忌。此次唐慧案胜诉就和民意施压有很大的关系;但另一方面,政府纠错不能总靠社会或舆论施压。这是因为,久而久之,老百姓会认为政府办事缺失公道,很容易造成民间社会和政府的对峙。如果每次政府都要在民意的压力下才能纠正过失,那这将是非常危险的倾向。政府及公职人员应率先垂范,坚守法治,依法办事。

  许耀桐建言,一方面要解决上访的历史遗留问题。相关部门要以公正态度,依法办事,更正和化解以往上访的“冤案错案”。不能采取大禹父亲治水的办法——堵,而是要疏导,化解民怨;同时,政府的方针政策要尽量以民为本,,坚守法治底线,应作为第三方,而不要站在社会矛盾的一方,避免产生矛盾导火索。

  他还指出,从长期来说并不能鼓励公民多上访,而应当推进司法公正,让更多人循法治途径解决问题。事实上,如果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都能坚持依法办事,走法律程序,公平处理冲突和矛盾,上访者也不会千里迢迢到首都来。

  

责任编辑:常红晓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