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沈联涛:不是任何问题都得靠监管

2013年08月05日 15:00 来源于 财新网
监管者跟市场之间怎么协调是最关键的,问题绝不可能在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对立的情况下解决

中国金融如何开放

  财新记者:中国的改革有先行先试的习惯。举例来说,资本项目放开的问题,央行和社科院辩论了很久,其中争议很大。在最近批复的上海自贸区及前海特区试行局部资本项目可兑换,或许是一个切实的抓手。这种做法是否有意义?

  沈联涛: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先行先试的改革模式完全是对的。渐进开放也是传统的、可用的战略。上海自贸区试行局部放开,要看通过的方案里具体的措施和政策,现在做评价还为时过早。

  但关于大的资本项目放开,我认为是个鸡跟蛋的问题,如果我们的资本账户很缓慢地放开,我们的金融体系会不会逐步成熟?这是个大问题。这就跟我们教小孩子一样,我说小孩不准玩火,他对火没有风险概念,但是让他玩火,有可能会烧到自己,问题是小烧还是大烧,这个决断只有做了之后才能知道效果。

  中国不是一个亚洲新兴小国,整体的宏观条件是非常有利的,外汇储备接近GDP的一半,净境外资产也有1万多亿美元。所以从稳定性角度来说,风险完全可控。

  财新记者:你一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上海市长杨雄最近提到人民币国际化是上海重大机遇。我们看到国际上的金融中心一般也都是离岸金融中心,你能不能给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在时序和侧重上做个定位?

  沈联涛:并不是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都要成为离岸金融中心,虽然现在事实确实是这样。纽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主要归功于它高度国际化的美元。

  伦敦的发展路径更为典型。它自身金融业的高度发展,包括保险业、养老金业,支撑起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而且它的这个国际地位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建立起来的,而是经历了400多年的稳步发展。这中间,跟英镑、英帝国崛起和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需求是分不开的。

  我们看到,两三百年后英国才逐渐成为欧元和美元的离岸中心,然后变成全球保险业、全球资产管理业的中心,这得益于多方面的长期累积,包括人才以及法制。

  香港和新加坡是亚太区的离岸中心,它们的优势在于和英美一脉相承的普通法、税务体系以及时区。亚太地区内,日本(东京)更多的还是一个以日元业务为主、相对内向的金融中心。

  上海的情况其实和东京类似,应该先着手把人民币业务发展好,逐渐成为一个离岸人民币中心,然后再去考虑美元、欧元等其他离岸业务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我感觉到,这几年来上海也开始看清楚,要从比较优势的视角看问题,应该着力利用好比香港、新加坡大得多的实体经济,吸引人才,发展服务贸易、做金融服务配套的提升。

  为此,我个人的建议是,上海应注重长期投资者,包括社保、保险业、资产管理基金等。整个亚洲都缺乏这些机构和人才。这些长期投资者的发展和相应人才的引进可以推动上海地位的提升。怎么吸引人才应该是重中之重,因为无论是金融业还是服务业,从业人员和直接客户两方都是人。

  财新记者:就是说要抓住比较优势做实事,人民币国际化和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个逐步实现的结果?

  沈联涛:对。这里有个概念大家要想清楚,发展市场是把需求和供应相结合,很多人用发展模式来看问题,会有误解,认为把供应做好了,市场就会来。我们看到很多供应过剩的情况,就是在发展模式上的误解,认为把开发区建好,企业和市场就会来,这是不对的。供应不一定带动需求。这和我们的国企产能过剩是一样的道理。上海发展自贸区、服务业、金融业,都要找到需求较大或具备比较优势的点,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才会成功。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