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沈联涛:不是任何问题都得靠监管

2013年08月05日 15:00 来源于 财新网
监管者跟市场之间怎么协调是最关键的,问题绝不可能在监管者和市场参与者对立的情况下解决

以开放促改革

  财新记者:你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国的竞争力显著好于其他大国,大家似乎也对美国进一步复苏寄予厚望。你具体怎么看?

  沈联涛:长期来看,美国的市场经济、页岩气革新和高科技产业,是其他国家无法企及的。最近几个月,美国房市和资产价格回暖,金融业恢复,汽车购买量和消费者信心也逐步恢复,应该说有利因素很多。但也还有不少问题,包括财政上的巨大差距和就业恢复远远慢于预期。我觉得美国的情况确实是比其他国家好一点。但想要寄希望于靠美国增长拉动全球走出困境,这是过度期望。

  财新记者:那么美国基于对自身的评估单方面退出QE,是否会对其他国家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

  沈联涛:对,因为目前全球各国的经济并没有脱钩(decouple),基本还是绑在一起的。本来我们以为可以走自己的路,发达国家无论向好或衰退都不会对我们有很大影响,但现在不是这样。

  资金撤退,对我们有很大影响,这也是流动性紧张的部分原因。目前各国就好比“同舟异梦”。怎么找到好的路径一起走出去很关键。

  财新记者:日本方面,安倍第三箭上个月已经射出,普遍评价是缺少具体措施,市场(负面)反应剧烈;但不少专家认为还应该看本月下旬参议院选举之后的举措。你怎么看这种意见的分歧?

  沈联涛:短期的市场波动,其实都是噪音。三到五年的核心战略,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根本的问题,是发不发第三箭。虽然表面上已发(注:安倍晋三已于6月14日宣布第三箭的一系列目标性措施),但实际情况是,实质性的改革举措,可能都需要等到参议院选举之后才能被宣布。我对此也持观望态度。

  人们等待着改革,也意识到它的关键性。在比较不确定的大环境下,无论日本、中国、欧洲甚至美国,谁改革最彻底,谁就可能是大赢家。

  财新记者:与此同时,日本也在积极参与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谈判,某种程度上是想以国外压力促进国内改革。中国最近也提要以开放促改革,上海自贸区方案获批的速度令人吃惊得快。你怎么看日本和中国以开放促改革的前景?

  沈联涛:我最近听到消息说中国也已经开始考虑参与TPP谈判,这应该说是更为显著的态度转变。我觉得大家慢慢意识到开放是推动改革比较切实的一个抓手,就像WTO一样。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如果中国决定加入TPP,即使仅参与谈判,在谈判过程中放弃一些短期利益、提高一些标准,那也是好事。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