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一纸特许与一纸信誉——画说金融史(13)

2013年08月06日 16:48 来源于 财新网
今日的互联网金融将开辟新时代,倒退三百年,这一里程碑属于纸币,它的创始人是英格兰银行

  就在这样的博弈中,英行迈出了向中央银行发展的最重要一步:它稳居银行券“发行一哥”的地位。银行券就是英行发出的替代金属货币的一种支付凭证。1709年,国会把使用银行券支付政府借贷的权力授予了英格兰银行;1833年,英行的银行券确认为国家的“法定货币(legal tender)”;1844年,它成为英国垄断的纸币增量发钞行。“法定货币”这样一个被现代社会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制度安排,走过了150年的试错之路。了解它的历程与了解它的结果同样重要,而且更加有趣。

李弘图六

  图6:一张明代发行的军纪宝钞。

  谈到纸币,中国人是当之无愧的先锋。历史上,中国人把非金属的政府发行的流通支付的工具叫做“宝钞”,对用于记录与交税相关的纸片叫“税票”“库票”。我所见到书藉上记载的最早的宝钞出现在唐代永徽年间(650-656),是吏部印造的。之后大宋、大元、大辽、大明都印发过宝钞,兵部、礼部、户部都曾是发行者。把“钞票”合称,则源于清代咸丰年间(1850-1861)发行的两种纸币“官票”与“大清宝钞”。中国民间发行的支付工具则是宋代的“交子”。在1897年以前,中国并无银行发行的钞票。

李弘图7

  图7:一张1689年的金匠支付凭据, 10英镑10先令,意味着持有人在金匠那里存储了等值的黄金。

  和中国的宝钞相比,英国人十七世纪流行的流通支付工具就显出特点了。首先,英国的这些凭据,无论是英王的财政部发行的(exchequer orders, exchequer bills), 伦敦城里的金银匠发行的(drawn note),或是英格兰银行发行的(bank note),都是基于一种存款或借贷的关系,有基础货币(黄金)或税收做为兑付支撑。其次,这些凭据是开给具体的持有人,流转时要持有人背书。而且每一张都有不同的金额,不便利金额不同的交易。第三,它们存在的时间很短,不会长期留在流通领域。它们是手写粗制的,纸质脆弱易损。这些支付工具更像后世的“支票”,而非“钞票”。

  相比而言,中国人发明的不受基础货币制约,面额、格式、内容统一的“宝钞”,与现代中央银行体制下发行的货币更具近亲关系。西方的金融史尊崇中国人的这一发明。不过,现代世界通行的纸币的直接起源,必须追溯英格兰银行的发钞历史。

  英行成立时就提出要发行统一的“银行券”,但直到1709年它才得到特许。这个特许有两个关键决定了英行银行券未来的命运。第一它允许英行不但可以黄金为储备发银行券,而且对政府贷款有一部分直接就可以银行券的形式支付,实际就是以政府债券为基础发行货币。政府越多借债,英行银行券发行空间越大。第二对政府发的银行券可以不记名,统一格式,确定整数金额。这两条就为货币的自由发行奠定了基础。统一的不记名的银行券则可能长期滞留在流通领域。这真是西方现代发展过程中极为英明的一项制度安排。1732年英行开始印刷货币,并且寻找最佳纸张来印制。纸英镑就此脱颖而出。

李弘图8

  图8 :早期的一英镑纸币,面额虽小,但当值很大。这样简单的纸币极为容易被仿作假钞。

  任何一项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它的社会历史需要,把这一过程描绘为某人的精明或运气或阴谋是不真实的。此时的英国,不但战争对货币提出需求,工业革命的曙光也已经出现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如果仍然谨守后来被凯恩斯称为“野蛮时代遗物”的贵金属货币制度,作为交易手段与投资手段的货币肯定会供给不足。突破金属供应量的制约发行纸币,是需求的呼唤,英行创始人的精明在于听到了这种呼唤。一纸银行券应天时地利,茁壮成长,势不可挡。1745年,面对另一次严重的纸币挤兑危机,伦敦城里1140位商人联名签署了如下一份声明,挺身而出保卫英格兰银行的纸英镑:

  “我们,下面签署的商人及其他相关人士,认识到目前保护公众信用的极端重要性,在此庄严宣布,我们永远不会拒绝英格兰银行开出的银行券作为支付手段,不论数量大小。我们也会同样的努力保证自己的支付具有同样的信誉。”

李弘图9

  图9:十九世纪初年伦敦城里的商人绅士在市政厅聚会,大事件在这里讨论决定。

  时代由英行之手拉开了序幕。作为大众交易的支付手段,它辉煌了几百年,直到信用卡的出现。今天,面对它的是网络金融的终极挑战。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