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抑郁患者诉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就业歧视

2013年08月06日 18:13 来源于 财新网
《精神卫生法》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劳动权益受法律保护。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目前,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还少有认知

  【财新网】(记者 罗洁琪)“我刚毕业就失业了。”小雯,一名24岁的抑郁症患者认为,这样的遭遇皆因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存在就业歧视。8月6日,她将该公司诉诸北京市丰台区法院。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是小雯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供职单位。2012年7月27日,小雯和该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岗位为出纳。

  然而,约一个月之后,她就收到了公司单方面的解雇通知。该通知称,“因你患有抑郁类疾病,根据你我双方签订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接收协议》第二条第5款之规定,你不符合与公司订立劳动合同的条件,公司将你的档案退回学校。”

  小雯告诉财新记者,那份协议签订于她毕业之前,只是为了固定就业意向。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后,就应该失效。而且,公司并没有看过任何关于她的医疗诊断,只是基于一种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害怕负责任,就把她解雇了。

  该公司对小雯患有精神疾病的印象,产生于入职之初的军训期间。2012年8月初,小雯参加了公司的集体培训(俗称军训),为期2个星期。在第一个星期,她情绪低落,不爱主动和别人说话,但是仍然参加集体活动。

  对于小雯的表现,该公司的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了小雯父母。小雯父母称,小雯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压力太大了,得了抑郁症。

  小雯对财新记者解释,毕业前夕,父母希望她回家乡,她为此内心纠结,再加上论文的压力,从2012年6月开始,就感觉到自己有了抑郁的状态。那是她人生中第一次陷于那样的状态。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到不同的医院就诊。大连和北京的医院得出不同的诊断:抑郁状态和轻度抑郁症。

  和小雯父母通话后,公司让小雯中断了军训,回家休息。小雯称,后来,她做了心理咨询等康复治疗。8月底的时候,抑郁症状已经消除。

  可是,8月30日,首都航天机械公司对她发出了解雇通知。9月初,她拿着医生所开“未发现任何异常”的复诊结果去公司,争取继续工作,可是被拒之门外。

  对此,小雯的代理律师陈继华对财新记者说,公司的行为显然是对抑郁症患者的歧视,造成了侵权。

  根据《北京市精神卫生条例》规定,精神疾病患者享有参加与其身体、精神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劳动并取得相应劳动报酬的权利。康复后,依法享有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

  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精神卫生法》也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理解、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精神障碍患者的劳动权益受法律保护。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样的法律条文意在保护数量庞大的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其中,抑郁症患者是较大比例的群体。目前,全国抑郁症患者高达约2600万人,可是,整个社会对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还少有认知。

  2003年,覆盖北京市的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3.31%,终身患病率(调查时无症状,但曾经有过症状——编者注)为6.87%。这意味着,以北京市1278万人口计,在2003年4月这一时点,全北京有近87.8万抑郁症患者,其中近42.3万处于有症状期。

  对于亟需医治的抑郁症患者而言,一份工作既是生活来源,也是医药费的来源。然而,这样的权益却被轻易侵犯。

  2007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卫生经济学教授胡德伟联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做过调查。该调查显示,18%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失去过工作。6%的受访者调换过工作。40%的受访者尚能保留工作,但减少了工作量。

  小雯说,“工作上我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作为一个声名在外的正规国有企业,对抑郁症人士存有偏见,不容分说一纸通知就解聘,这种做法是粗暴的,也是狭隘的,对我造成了经济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在起诉书中,她要求首都航天机械公司赔礼道歉并且赔偿74000元。

责任编辑:秦旭东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