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为“南海行为准则”定调当其时

2013年08月07日 15:18 来源于 财新网
“准则”不是解决南海争端的最终手段,只是建立一种南海危机管控模式,解决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双边谈判,增强互信,推进海上合作

  财新记者 陈沁

   正在东盟十国可能就南海问题抱团应对中国之时,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他的东南亚之行将近结束时提出了关于“南海行为准则”(下称“准则”)“合理预期、协商一致、排除干扰、循序渐进”的四点看法。此时发声,恰逢其时。作为近年来谈论南海问题频率最高的中国外长,王毅此番表态从内容上符合中国解决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从表述上却是过去从未有过的清晰、完整,为中国未来处理南海问题确定基调。

  王毅对于南海问题的熟稔程度在中国外交高层罕有能出其右者。11年前,正是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他代表中国在柬埔寨与东盟各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下称《宣言》)。《宣言》规定,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和管辖权争议,同时承诺不采取使争议复杂化、扩大化的行动。

  从宣言到准则,是从政治文件到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制度安排的转变。近年来,各方在南海的利益诉求不断扩大,各国在经贸联系不断加强的同时战略互信缺失,加上美国、日本等域外大国与中国在东盟的博弈加深,南海摩擦不断,《宣言》落实频频受阻,“准则”推进步履维艰。

  9月,东盟将与中国在北京就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展开深入讨论,包括何时开始就“准则”展开正式谈判,以及如何展开谈判。此前,东盟秘书长黎良明曾表示,东盟已就“准则”中包括的要素达成统一,东盟已经做好准备和中国协商。

  由于东盟就南海问题形成统一战线的可能性,中国双边对谈解决问题的立场或将面临重大挑战。这也是为什么王毅自3月上任后密集访问东南亚,走遍了除菲律宾外所有南海争端声索国,为“准则”制定一对一逐个击破。

  细读王毅此番表态,可以明确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几个关键点释放出的信号:

  “一要有合理预期。一些国家提出‘速成论’,希望一天就谈成‘准则’,这既不现实,也不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准则’涉及多方利益,其制定需要一个细致复杂的协调过程。”

  这种表述让人联想起菲律宾今年1月将南海争端提交联合国仲裁庭希望尽快解决的做法。由于各方共识有限,互信缺失,南海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谈判必将是持久战。

  “二要协商一致。推进‘准则’应参考制定《宣言》的经验,寻求最广泛共识,照顾各方舒适度。不应把个别或几个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强扭的瓜不甜。”

  此段点到了可能形成的南海问题东盟十国联手的局面,强调制定“准则”的节奏应当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把握,反对有几个国家率先达成一致,然后强加给某一个国家的方式。东盟十国中,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与中国在南海存在争议。菲律宾等国近年来不断推动南海问题的东盟化,希望先在东盟内部取得统一,再一致对外与中国谈判。此段表述意味着,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参与是“准则”谈判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分歧,不断达成共识。

  “三要排除干扰。中国与东盟国家以往曾几度探讨过‘准则’,但因受到干扰而中止。各方应多做有利于推进‘准则’进程的事,为此创造必要的条件与环境,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域外国家的参与使南海问题更加复杂化,其中关键一点是美国对于其盟友菲律宾的直接影响。菲律宾、越南希望拉美国在地区制衡中国,美国希望加强在亚太存在,二者一拍即合,这也是近几年南海问题持续发酵的原因之一。王毅7月1日在文莱与美国国务卿克里会面时曾说,南海问题不是中美之间的问题;中方愿与东盟各国一起向前走,但个别国家却在拖后腿;中方希望合作,但有人还在搞对抗。

  “四要循序渐进。制定‘准则’是《宣言》中的规定,‘准则’不能取代《宣言》,更不能撇开《宣言》另搞一套。当务之急是继续落实好《宣言》,尤其是积极推进海上合作。在此过程中,协商确定制定‘准则’的路线图,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中国从来没有拒绝过“准则”,但立场始终很明确,就是稳妥推进。此前中方已就此有过数次表态,但是这一次的级别最高、阐述最明晰。此段明确了《宣言》的根本地位。“准则”不是解决南海争端的最终手段,只是建立一种南海危机管控模式,解决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双边谈判,增强互信,推进海上合作。

责任编辑:黄山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暂无排行数据!

视听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