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汪利娜:保障房缘何上演“空城计”?

2013年08月08日 16:21 来源于 财新网
住宅市场大体平衡,但是资源错配情况严重,造成低收入人群“无房可住”

  【背景】山东1.29万套,海南9000多套,广东1.15万套,云南2.3万套,近日多个省份的审计结果暴露出大批保障房“遇冷”空置的状况。

  面对高居不下的房价,中低收入人群很难实现自己的“安居梦”。千万户困难家庭翘首期盼的保障房如今却出现了空置的尴尬现象,这似乎很难让人理解。低入住意味着大量的保障房没有发挥真正的保障作用,同时也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

  保障房缘何上演“空城计”?保障房制度存在什么缺陷?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汪利娜表示,需求不对称是造成保障房空置的最主要原因。保障房在建造规划时就存在问题:保障房需求与当地需求量不匹配。大中城市由于土地紧张、价格紧缺,建造保障房往往会得不偿失,于是就把保障房指标派到县级市或者小城镇中,但是县级市和小城镇人员外流现象严重,对保障房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保障房空置就难以避免了。

  汪利娜说,地段偏远、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也是造成保障房大量空置的原因之一。大部分保障房都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例如北京的保障房,大都在五环以外。这在交通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上都给住户带来诸多不便,例如学校、幼儿园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住户子女的入学问题。

  汪利娜补充道,把保障房建造在偏远地区是得不偿失的,因为在修路、提供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后续成本依旧很高。建造保障房时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成本,走可持续道路。倘若只顾眼前利益,把低收入人群集中在一片区域,极容易发生群体的分割。除此之外,汪利娜提到,保障房质量滥竽充数、性价比低于商品房、暗箱操作同样阻碍了保障房的入住。

  汪利娜表示,中国的住宅市场大体平衡,但是资源错配情况严重,造成低收入人群的“无房可住”。对此,政府应该大规模地建设还是盘活存量,存在着争议;提供住房补贴还是直接建造保障房,也存在着争议。目前政府的政策太多样化,有限价房、先租后买房、公租房、廉租房等等。相比之下,国外的政策简单许多,针对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大都由非盈利组织建造,低收入人群可以拿政府的住房补贴到市场上购买。低收入人群可以享受此类优惠福利,收入情况改善后这种福利就会取消,这种灵活、科学的审查机制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我们缺少的就是这种动态的审核机制,导致目前很容易出现的供需不匹配情况。

  (财新实习记者 王潇潇 采写)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图片推荐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