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实习记者 江玲玲)经济学家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中国在今后几年实行“单独二胎”政策然后全面过渡到“二胎”政策,将明显提高妇女的生育率。短期来看,可以明显提高婴儿和儿童消费品与服务的需求,从长期来看,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潜力,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缺口。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负责的研究团队最近发表报告, 对中国松动一胎化政策的经济影响进行了定量估计。
所谓“单独二胎”政策,是指夫妻双方只要一方是独生子女即可生二胎。
马骏的研究小组用人口模型、经济增长模型和养老金模型,在假设如下“两步走改革”情景下对放松一胎化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第一步是在2014-2015年间在全国推行“单独二胎”政策,第二步是从2016年开始在全国实行二胎化政策,即不论夫妻双方是否独生子女,都可以生二胎。在这种“改革情景”下,马骏团队根据四个对妇女生育倾向的调查结果估计,五年内全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可以从目前的1.45 逐步上升到1.66,城镇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估计从目前的1.20左右提高到 1.50左右,但农村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增长较少。
在上述改革情景下,由于生育率的提高,2014-2018年之间年均新生婴儿的人数将比同期基准(不改革)情景增加10.5%,即由于改革每年将多出生约160万个婴儿。这个变化将使婴儿和儿童相关行业和产品,如奶粉、尿布、婴儿推车、儿童服装、儿童教育等明显受益。
该项研究认为,从长期来看,放松一胎化政策可以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由于今后几年出生的人口在2030年左右将成为劳动力,马骏团队根据经济增长模型估计,在“两步走改革”情景下,2030-2050年间中国潜在年均经济增长率将因此提高0.2个百分点。
另外,从长期来看,放松一胎化政策将在未来增加养老金的缴费人数,因此可略微缓解养老金缺口的压力。马骏团队的城镇职工养老金模型显示,与基准情景(假设养老金体制和人口政策不变的情景)相比,放松一胎化政策的“两步走改革”可以将2040-2050年间的基本养老缺口(不考虑利息支出)的规模减小约4%。
马骏同时表示,当然,仅仅靠放松一胎政策来化解养老金缺口是肯定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养老金改革应该包括提高退休年龄、向社保划拨国企股份、调整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相对规模、鼓励商业性养老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