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见习记者 王力为)人口结构老龄化已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国际机构美银美林提出,中国生育率被严重高估,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会越来越明显,重启改革从一胎政策着手将事半功倍。
对于近期媒体报道今年底或明年初中国将先行放开“单独二胎”政策,并在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说法,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日前表示,这一消息较为可信。据该公司对中国人口政策的评估,在这项改革举措下,中国将有950万新生儿出生。
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下称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邓海华8月9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单独二胎”政策消息时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委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完善生育政策的相关工作。”
数天前,国家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称,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国家卫计委正在……研究提出完善政策的思路和方案。
“中国继续执行现行政策很大程度上基于国家计生委(现国家卫计委)对于人口增长趋势的估计。”美银美林报告指出,根据国家计生委数据,中国人口会在2033年达到峰值,约为15亿人。但据美银美林和联合国的数据,中国人口总量会在2020年之前达到峰值,且将低于14亿人。
美银美林指出,国家计生委这一估计的核心假设之一,是中国的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保持在1.8——即每个女性一生中平均生育1.8个子女,而且这一指标仍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基于这一假设,2001-2010年间,中国人口增长应为1150万,但实际上人口增长仅为739万。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在2012年出现首次下降。
据多位研究者预测,中国总和生育率的实际区间可能在1.4-1.5间。美银美林指出,要长期维持人口总量稳定,总和生育率需要在2.1上下,而中国已有20多年低于这一水平。从国际比较来看,英国、美国这一指标分别为2.07和1.83,备受低生育率困扰的日本和韩国则分别为1.31和1.29。中国的水平已与这两国十分接近。
对经济影响更为直接的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变化趋势已发生改变。由于上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这一比例在过去30年持续降低,这让中国的整体储蓄率得以提高,进而提高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必需的资本累积。然而,这一比例很可能已于2011年触底,并将快速反弹。据美银美林和联合国的数据,这一比例由1982年的62.6%下降到了2011年的34.4%,预计于2050年达到62.3%。这就是说,目前三个劳动者仅需支持一个非劳动者,而40年后将需要支持两个非劳动者。
“当前,一胎政策在中国极不受欢迎”,美银美林指出,学界和社会精英阶层对于废除一胎政策普遍表示支持,阻力只来自于极小的一部分利益群体。改革人口政策,将是一个较为简单但影响深远的改革举措。“对于中国极富改革精神的新领导层来说,终止该政策会有助于他们巩固权威,向外界传达锐意改革的决心。”
美银美林还提到,中国老龄化从国际比较来看形势严峻。中国人年龄的中位数已从30年前的22.4岁上升到目前的34.5岁,虽然仍低于韩国的37.9岁、日本的44.7岁和美国的36.9岁,但已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24.5岁。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据联合国统计,到2050年,中国人年龄中位数将达到53.4岁,高于目前已备受老龄化困扰的日本(52.3岁)和韩国(5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