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汪苏)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就提出“小城镇、大战路”的发展思路,在现在这一轮新型城镇化中,中央也试图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小城市转移,不过,住建部村镇司司长赵晖8月10日在“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小城镇发展并不好。其中最重要原因是中国级别化的城市管理体制。
他说,近年来,小城镇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而且小城镇城镇化质量差,是“半成品”的城镇化。
这表现在,小城镇居住条件差,缺少规划,一些镇的危房比例甚至超过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至2010年,20%的镇没有集中供水,86%的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人均市政设施投入仅为城市的五分之一;公共服务能力低,不少家庭为了子女教育移居县城或更大的城市。
赵晖认为,中国小城镇发展困境的原因主要在于塔式级别化的城市管理体制。不同于欧美扁平化、无等级的管理体制,中国的等级化体系下,优秀资源向上一级行政单元聚集,镇位于最低端,很难留下或积聚资源,推波助澜了市场经济的强弱分化作用。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在当日上午的主题演讲中也表达了这一观点。
赵晖认为,要发展小城镇,必须改革基层行政体制,扩权强镇可以缓解这一体系的影响。他认为,要将镇作为职能完整的行政体,赋予其独立的财税、土地、规划建设管理和人事等权限,增强其发展自主性。
赵晖在会上表示,十几年来,中央有“小城镇、大战略”的口号,却无支持小城镇的特殊政策。中国应该通过建立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提高土地出让金等返还小城镇的比例、拓宽小城镇融资渠道、对重点镇增加用地指标、对小城镇鼓励性企业减免税费等方式,切实支持小城镇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