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非银行金融机构谁能胜出

2013年08月12日 16:39 来源于 财新网
长期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最有希望的还是证券公司

  【战胜市场】(财新专栏作家 邓浩)近一年多来,金融业的市场化改革力度在明显加大。利率市场化大幕拉开,汇率管制不断放松,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积极建设,国债期货、股票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有望陆续推出。这一系列资本市场改革政策,均旨在提高金融市场的配置效率,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建立强大的资本市场,要义在于扶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其能够担当替换银行间接融资的重任。责任重大,商机也是相当可观。仅考虑银行的贷款业务,80万亿元的贷款规模,即使仅让出1%的份额,也有8000亿元之巨。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有保险、证券、信托、基金、担保、第三方理财等。这些机构原本各守一摊,业务交集不多,合作远大于竞争。但随着监管放松、创新力度加大,这些机构的业务边界不断模糊,在固定收益私募(亦被称为影子银行)领域逐渐出现全面竞争的态势。保险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也好,私募债券也好,债权信托也罢,这些业务的本质并无二般,都是通过私募方式,对接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做好此类业务的关键,在于资产/项目挖掘能力和资金筹措能力。在其一形成核心竞争力,就有了生存的基础;若两项都强,便能成为大赢家。

  保险公司以前曾经是纯粹的买方,不直接接触政府、企业等资金需求方。随着投资领域放宽到基础设施债权计划、信托计划等私募结构化产品,保险公司也纷纷组建项目开发、执行团队,直接冲到了业务开发的前线,做起了类投行的工作。

  在股市低迷、退出不畅的压力下,PE基金也在谋求新的生存空间,把手伸到了结构化融资领域。例如某知名PE,已经设立了房地产、基础设施融资板块,既有产品开发团队,也有资金募集团队。

  第三方理财,原本就是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理财建议,是典型的渠道,替其他金融机构代销产品赚取佣金。现在也在向业务的前端延伸,形成了自身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

  所以,各类非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最近纷纷感叹,大家其实都在做类似的事情。

  在资本市场大发展的时代,因蛋糕足够大,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各有生存空间。但随着相互渗透的加深、新竞争者不断加入,竞争加剧在所难免,日子也不会总是那么好过。典型的例子是信托。

  信托公司曾经依靠具有垄断性的通道牌照,在影子银行大发展过程中赚得盆满钵满,却在券商定向资管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等替代品涌现后,垄断优势大幅削弱,下一步的发展乃至生存都存在问题。由此可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无论是项目开发、投资判断,还是资金筹措,总要有一技之长。

  我以为,长期来看,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最有希望的还是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的优势是几乎什么都能做,除了吸储和收保费。业务范围涵盖股票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资产管理、私人理财、股票和期货经纪、融资融券、结构化私募等等。因此,证券公司具备为客户提供综合资本市场服务的条件。

  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且重要程度在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不断深化,企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市场环境日趋复杂,机遇增加的同时,需要控制的风险亦随之而来。企业、金融机构不仅存在投融资需求,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例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原材料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客户需求的面越广、度越深、越复杂,谁能够提供更为全面、深入的服务,谁就对客户产生更强的粘性,获取业务的胜算就越大,利润空间也更为丰厚。

  看看海外投行的业务架构和收入构成,可以窥探到中国证券公司的未来。投资银行部(IBD)只做承销、财务顾问等传统投行业务是养活不了自己的,这块收入只占海外投行总收入的10%-15%。但投资银行部还是海外投行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际是负责开发企业客户综合业务机会。企业客户的需求,无论是融资、投资,还是风险对冲,投资银行部的客户经理都要关心、挖掘,一旦嗅到机会,便会组织公司的其他业务板块,主要是各产品部门,提供解决方案。所以,国际投行对客户的服务理念,不是谈项目,而是谈一揽子服务。除投行部外,还有其他以服务客户为主要职能的部门,例如服务于高净值客户的私人财富管理部,他们也会和产品部门全面、深入互动。这些跨部门合作能够有效地提升对客户的粘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海外投行十分重视交叉销售、协同作战。

  将各个业务板块打通,形成高效的交叉销售、协同作战,对公司的文化、管理要求很高。从最高级别的管理层到最低级别的基层员工,从业务部门到后台部门,都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业务部门不能局限于小团体利益,要能够做到把公司整体利益放到部门利益之上,才能够实现跨部门合作的畅通无阻,在交叉销售时才能够先齐心合力拿下业务,而不是先斤斤计较于部门分成而丢了合作的精诚。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对前台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作战很重要,对前台与后台部门之间的配合也十分关键。后台部门一方面服务于前台部门,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前台业务的风险进行监督和控制,这样的制约关系天然容易产生矛盾,如果没有团队合作精神使得双方的利益有所一致,前后台部门离心离德,很容易导致风控僵化影响业务开展的效率和效果,或者是风控形同虚设导致业务风险失控。中国的证券行业下阶段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创新,锐意进取,这对证券公司的管理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说高盛在这方面做得最好,估计没人会反对。高盛网站上介绍自己时,有一段很短的话,翻译过来大义是:“我们坚信,协同配合、团队合作、正直诚实的文化,能够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这样朴实的文字,却正是高盛能够几经风雨、依然称雄的要义。

  能够建立并坚守这样的文化,核心基础是治理结构。成就高盛的正是合伙人制度,管理层高比例持有公司的股票,上市前合伙人持股一度高达公司总股本的80%。也可以说,没有这样的合伙人制度文化,就没有高盛。

  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代理人问题,就是如何使经营层与股东的利益一致起来,减少两者的对立。这是每个行业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但对金融行业,尤其是证券行业,治理结构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金融行业最为重要的资本是人力资本,这些高端人力资本的弹性很大。治理结构健康、顺畅,公司文化才能积极正面,团队士气才能高涨;反之,治理结构矛盾重重,公司文化失去阳气,团队士气不振。可以想见这两者产生的业绩效果会有多么大的差异。

  解决治理结构问题的唯一路径是管理层持股,而且持股必须达到较高的比例,以使管理层在董事会中有足够的话语权。证券行业的业务复杂、管理理念与其它行业差异颇大。如果管理层持股比例过小,在董事会、股东会中说话没分量,很容易出现外行指挥内行的状况。一些具有战略性的经营决策,需要反复向股东解释,获取其理解、支持,而这样的决策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检验其正确性,即使最终正确,过程难免反复,股东对管理层的信心便会动摇。

  相较海外投行,国内的证券公司的经营行为比较明显地存在短期化的特征,考虑品牌、品质的成分较少,追逐短期收益的成分较多。高盛说自己是“long-term greedy”,即“长期贪婪”。逐利是商业机构与生俱来的特性,但逐短利和逐长利的差别是相当大的,不逐长利如何能够成为百年老店呢?

  简单来说,形成国内证券公司经营行为短期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股东考核短期化,股东都没做长期打算,一味地追求分红早日收回投资,管理层更不可能做长期打算了;其二,即使是敬业、专业的管理层,作为领工资奖金的打工者,也很难对公司产生如股东般的感情。

  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具有独特业务组合优势的证券公司,能否顺应时局,抓住发展的大好时机,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健康的机制和文化。证监会张育军主席助理今年年初提到了“人人可以办金融”,给了市场无限的遐想,激发了无数的热情,其本意正是大力推进金融行业、证券行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唯有如此,中国的证券行业才能真正迎来风光无限的春天。希望早日看到这方面的政策落实出台。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