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大使:中国在非活动并非殖民主义

2013年08月13日 16:09 来源于 财新网
中国非洲事务代表提出,非洲要实现工业化,可借鉴中国经验;西方应客观看待中国存在的现实性问题,不应简单丑化“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

  【财新网】(记者 王力为)“中国在非洲的活动是由两地发展阶段决定的,并非殖民主义。”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钟建华大使近日表示,非洲要实现工业化,可借鉴中国经验,中国也应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帮助。西方应客观看待中国存在的现实性问题,不应简单丑化“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

  3月份,尼日利亚央行行长拉米多•萨努西(Lamido Sanusi)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指出,中国对待非洲的方式显现出“殖民主义的本质”,即出口制成品,进口自然资源、原材料。他认为,中国是“促成非洲去工业化和发展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非洲人应把中国人当成争夺本土市场的竞争者,摒弃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浪漫兄弟式关系的幻想。

  钟建华接受独立智库非洲研究院(Africa Research Institute)采访时表示,中国对非洲国家主动与中国竞争表示欢迎,由于发展阶段有所差异,这一竞争关系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采访于今年5月完成,非洲研究院于上周刊发于官网。

  钟建华于2012年初出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此前,他曾任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和驻南非大使。

  他提到,从中国经验来看,随着其他东亚国家逐步向产业链上游转移,组装制造业最终来到了中国。而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随着中国向价值链上游转移以及工资水平的上涨,中国可能有数以亿计的制造业岗位消失或转移。在这中间,非洲国家很可能会占到(转移的)很大一部分。

  钟建华强调,中国制造业向非洲转移,是非洲国家希望看到的,也是中国希望看到的。

  对于劳动力技能这一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钟建华指出,非洲劳动力成本很低,但同时劳动力技能较为低下。非洲政府为此作了巨大努力,或许可以借鉴中国经验,以取得更好效果。他表示,在任驻南非大使期间,他注意到南非政府设立了很多技能培训项目,为此投入巨大。

  在中国,农民进入工厂车间,大多是由企业家直接提供在岗培训。钟建华表示,企业更了解不同的生产任务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什么样的工人,并能以最经济的方法提供相应培训。“非洲为什么不能借鉴这一经验,让新工人走出教室,进入工厂,在生产线上接受培训?”

  中国也应该转变一些做法,帮助非洲完成转型。钟建华称,他总是告诉中国企业家,不要只是带中国工人过来,如果觉得非洲本地人技能不够,就给他们提供培训。“像上世纪70年代修建坦赞铁路,6万名中国工人带动10万非洲本地工人的做法,应更多地践行。”

  中国能否使在非商务活动更为开放,以驱散人们对于中国的偏见?钟建华表示,海外人士认为中国有很多数据却不想披露的假设是片面的。一方面,中国的统计数据未必准确,统计部门的统计能力仍处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水平;另一方面,数据获取在中国也并非易事,“即使作为高级官员,我也往往需要去到不同部委,逐个收集相关数据”。

  这些现实制约了中国在透明度上的努力,即使像3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峰会期间承诺的500亿美元对非投资,也更多只是一个估算。

  对于萨努西提出的 “中国人在非洲”的负面形象,钟建华称,这是对中国人的过度泛化。中国人不是所有都好,也不是所有都坏,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是好和坏的综合体。他表示,同西方政府一样,中国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控制个人和企业在海外的行为,因此海外人士在评论时应该把对象具体化。

责任编辑:朱长征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