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祸不单行的恒天然

2013年08月13日 16:53 来源于 财新网
奶粉原料污染事件损害了新西兰乳业的安全形象,它能否成为中国乳业复苏的机会?外媒认为,恒天然的麻烦过后,消费者依然会更信赖洋奶粉

  【财新网】(记者 黄蒂)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之后,奶粉的质量和价格在中国变得异常敏感。近段时间,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集团(Fonterra Co-operative Group Ltd.)却在这两件事上都栽了跟头。

  首先是奶粉原料污染事件。此前,恒天然警告称从其部分浓缩乳清蛋白粉(用作奶粉原料)中检出肉毒杆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市场引起强烈反应。目前中国已禁止从新西兰进口部分产品,其中包括用于生产婴儿配方奶粉的原料。

  五年前三聚氰胺危机席卷中国国产奶粉厂商,对安全婴儿配方奶粉的需求变成了中国年轻父母们的头等大事,他们一方面竭力向海外采购,另一方面也在国内市场上“投靠”被认为更加安全的国外品牌。

  《华盛顿邮报》称,原料污染带来的新恐慌破坏了新西兰作为安全优质食品供应商的信誉。此前,基于新西兰较高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一些其他地方的消费者宁可出高价来购买这里的婴儿配方奶粉。

  《华尔街日报》也表示,安全可靠的形象让恒天然在近年的售价高于许多竞争对手。这次污染事件无疑会让这种“安全溢价”大幅下跌。

  路透的专栏作家彼得·拉森(Peter Thal Larsen)则指出,虽然此次污染事件的直接损害看起来是可控的,事件也并未导致消费者患病,但其对恒天然业绩的长期影响难以衡量,因为欧洲的竞争对手肯定会乘虚而入。

  恒天然的管理层对此当然不敢轻忽,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Theo Spierings)迅即飞往中国,向消费者公开道歉,力求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而国内最大的公司陷入麻烦,也迫使新西兰官员们有所动作。新西兰外交部长麦卡利(Murray McCully)、贸易部长格罗泽(Tim Groser)以及总理约翰•基(John Key)都已经将访华提上日程,该国内阁同时在商讨成立新的调查委员会。

  不过《华盛顿邮报》的另一篇文章认为,新西兰人不必太过担忧,因为该国奶粉在中国积累了大量人气和信誉,尽管肉毒中毒的恐慌让中国人的感觉有点儿“变味”,但消费者还是对国内乳品业更加谨慎,看上去他们不会抛弃外国产品太长时间。

  恒天然要应对的麻烦不止于此。国家发改委不久前对海外婴儿配方奶粉生产商涉嫌价格垄断问题展开调查,随后恒天然和达能、雀巢等厂商都表示将下调在华产品售价。然而发改委还是在8月7日开出了罚单。对合生元、美赞臣、恒天然等六家乳粉生产企业共处罚款6.6873亿元。

  对此《金融时报》称,有人担心中国政府正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向生活必需商品及服务的价格和质量问题上。近几个月,这样的例子包括了苹果(Apple)、大众汽车(Volkswagen)以及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则将反垄断调查与最近中国舆论对恒天然的猛烈抨击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是借恒天然事件提振国内乳制品行业。“中国政府在今年加大了对国内乳制品行业的扶持力度,这一事件为中国扶持国内乳制品产业提供了依据。”

  该报称,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丑闻后,中国政府迅速对乳制品行业进行了彻底整治,并实施了行业重建。中国今年的牛奶产量已反弹至接近2007年三聚氰胺丑闻爆发前的峰值。

责任编辑:王嘉鹏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