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房地产调控等待新思路

2013年08月14日 11:34 来源于 《财新周刊》
目前正处于从“抑制需求”转变为更加强调“增加供给”的调控思维过渡期
这一次中央强调的是保持合理投资增长,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田贺/CFP
2

调控不加码

  根据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通稿的相关表述,“积极释放有效需求,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易居中国董事局主席周忻表示,这给房地产行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首先,这说明房地产调控不会加码。当前宏观经济增速又出现回落,一季度GDP增幅7.7%,二季度增幅7.5%。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在广西考察时提出“双限论”,即经济和就业水平不滑出“下限”,物价水平不超出“上限”,中央高层对经济发展的提法也从一季度的“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变成了“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稳增长”战略适度回归,与“保持合理投资增长”的提法不谋而合。房地产投资对社会整体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仍然非常显著,201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0.3%。

  另外,楼市本身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亿翰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啸天认为,当前正处于房地产行业的长周期和短周期的交汇点上。长周期看,楼市需求从2011年初开始被强压了16个月,然后又从2012年5月至今释放了15个月,本身到了一个调整的周期。短周期看,今年“新国五条”出台,3月的末班车效应,导致成交量和价格暴涨。随后,4月的成交量下了一个台阶,房价的环比和同比增幅也开始回落。

  万科公司董秘谭华杰表示,二季度新房入市加快,已经结束了年初供不应求的状况。万科监测的14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对批售面积的比例,已经由一季度末的1.43倍下降到二季度末的0.9倍。从可售去库存化需要的月数来看,这些城市在十个月左右,处于比较合理的水平。供求关系趋向平衡,市场具备平稳运行的基础。

  在调控效果开始显现的同时,房地产企业的土地购置量、新开工量和投资额仍处上升通道之中。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房价上涨势头已经有所放缓,而市场供应还在继续增长,所以调控短期内不会加码。同样,房地产调控也不会重回2009年的刺激政策。上述接近住建部的分析人士对财新记者称,一定时间内,房地产的限购限贷等措施不会放开,政策既不加码也不会逆转,更多会维持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开始回落之后,原来靠大规模投资、信贷往上推的路子已经很难持续,大规模的信贷对GDP增长的带动效果在降低。因此,这会倒逼决策者转变思路,重点放在培育新的增长点。目前,经济转型阶段的政策主基调是“宏观稳住、微观放活、社会托底”。

  徐绍史8月5日也表示,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陈啸天认为,中央政府现阶段不会调整现有的调控政策,既是稳定经济增长,也是为转变调控方式、建立长效机制争取时间。他判断,未来有18个月-24个月的时间窗口,能修复供求关系,达到再平衡。

  华泰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目前房地产市场分化严重,一方面,一二线城市供需矛盾突出,价格面临上涨压力;另一方面,三四线城市则库存较高,供过于求,面临去库存的压力。华泰证券认为,中央在调控上会有差异化思路,将调控权下放给地方,而且默认了调控目标从“房价合理回归”调整为“控制房价涨幅”。此外,调控的手段将从以往的“抑制需求”到更加强调“增加供应”。据国土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用地供应8.24万公顷,同比增加38.8%。其中,住房用地供应5.53万公顷,同比增加36.9%,达到近年来新高。房地产再融资的开闸,也将有助于增加投资和市场供应。

  巴曙松判断,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贸然调整,而是会让市场慢慢逐步回落,决策层会更多关注中长期的长效机制,比如房产税试点扩大。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