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参照现在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进程,特别是发达国家转向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可以看出新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未来经济发展仍能保持较高增长速度(8%)的客观基础。新城镇化顺延了几代政府改革发展思路,也具体体现了这一代政府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施政理念和基本方针,是稳增长、调结构和深化改革的很好抓手。
新城镇化非常适应地方政府搞基本建设的冲动,很容易形成举国一致的发展动力。一旦启动起来,便很难停止。因此,事先分析新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排除和预防触发新城镇化道路上的地雷,就很有必要。
新城镇化首先要处理好两个问题:即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风险。这两个问题又密切相关。中国流动性宽松,广义货币(M2)已达100万亿元,其占GDP比率已上升至200%。中国流动性宽松背后的一大推手,是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和地方政府的债务膨胀。
地方政府财政现在称之为土地财政,与房地产泡沫密切相关。一旦房地产泡沫破裂,势必引发地方财政危机。2013年6月10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36个地方政府债务的审计结果:截至2012年底,上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这两年来增长了12.94%。 官方人士估算全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是13万亿到18万亿元。更有官方人士说地方债务规模已经失控。现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究竟有多少?各种评估不同,范围从10多万亿到30多万亿。政府也正在进行全面评估审核。如果地方债务达到20万亿,则应高度警惕。
新城镇化会促进房地产产业发展。可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动力还很大。70大中城市中,只有个别涨过了头的城市在回调(如温州),其余城市房地产价格都在上升。而内地一些城市已被称为“鬼城”,面临崩盘。这是中国房地产泡沫的一大特色,怎样解决这一矛盾?能否借助于新城镇化消化掉房地产泡沫?或是在推行新城镇化前刺破房地产泡沫?这是值得慎重研究的问题,不宜轻易做出决定,需三思而后行。
其次,新城镇化要处理好投资资金的来源问题。在M2已达到100万亿和地方债务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在系统风险已经积聚的情况下,靠央行增加流动性、靠财政赤字、靠土地财政等传统办法行不通了。新城镇化的资金从何而来?目前思路是通过搞活资金存量得到可用的资金流量。问题是怎样才能搞活?这是理论界和政策界面临的一大难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可行方法是金融创新,如实践中已经露出存款理财化和贷款证券化的苗头,可以加大力度一试。但要注意让银行作为中介而不是作为直接投资人进行交易。银行作为信息中介提供储户有关基金的信息,基金公司也要依靠银行介绍投资人。银行作为信息中介本身就是对银行作为投资中介的金融创新。银行作为信息中介还可以发展为交易中介,给买方和卖方牵线搭桥,为交易提供便利,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
这相当于把影子银行的一部分业务纳入传统银行经营范围,让游击队正规化。我们虽不能说存在的一定就合理,但必定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合理因素,金融创新可以把这些合理因素发扬光大,而金融监管则限制这些创新的不合理一面。因此要注意对金融创新的严格监管。特别是,金融创新可能会提高杠杆倍数,尽管中国现在杠杆倍数不算高,但近年来增长速度很快。这也是值得警惕的。如何在不加大杠杆倍数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是值得研究的。我们随后两篇文章会专门讨论杠杆率问题。
由上可见,若不处理好上述三个问题,新城镇化可能成为系统风险的推手。中央政府对此认识很清楚,但苦于还没有化解上述三个问题的良策。目前,还处于调研(如摸清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和思考阶段,相信不久后就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本文为其《中国经济宏观审慎管理问题》系列文章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