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华盛顿邮报记者:拥有报纸是项使命

2013年08月17日 11:46 来源于 财新网
该报驻巴黎记者爱德华•科迪说:希望新东家贝索斯做资助人,改良技术勿动编辑部;纸质或网络不是问题,他更关心新闻质量

  【财新网】(记者 李昕)在贝索斯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财新记者采访了该报驻巴黎记者爱德华•科迪(Edward Cody),询问他对收购和邮报前景的看法。科迪曾是该报驻北京、开罗、贝鲁特、墨西哥城记者,曾就职于《夏洛特观察报》和美联社。他拥有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硕士学位,曾在佛罗伦萨大学和巴黎大学就读。

  财新:你对于《华盛顿邮报》收购事件的反应是什么?

  科迪:百分之百地意外,我完全没想到。跟所有人一样,我很震惊。

  财新:你认为贝索斯会如何改变《华盛顿邮报》的编辑部?

  科迪:我们现在还没有任何信息,到目前为止他没有透露任何计划,我们也不知道他将要怎么做。

  财新:你希望他怎么做呢?

  科迪:最理想的状况,大家都希望贝索斯能够把拥有报纸当做一项使命,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美第奇家族,他们资助艺术家,但不为钱。就算贝索斯不在华盛顿,他也会得到很高的地位。这需要花很多钱,而要在华盛顿赢得尊重,这种投资是值得的。这跟花钱买法拉利可不一样。

  财新:那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科迪:贝索斯显然对于网络营销有丰富的经验。他可以整合《华盛顿邮报》的内容,开发新的发行途径。但如果网络读者得到的是一份菜单,而不是报纸——我的意思是餐馆那样的菜单——那么编辑职能就会出问题,等于否认了编辑部做判断的过程。那么你做新闻就像是在扔纸屑。因为绝大多数严肃新闻都是复杂而乏味的,阅读并不轻松,也不会只有单纯的的黑与白,一眼扫过去也不会很性感。

  财新:所以你认为贝索斯应该只在技术上动手,但要保持编辑部不变?

  科迪:凯瑟琳•格雷厄姆女士对于新闻业最大的贡献,就是她置身新闻业务之外。对贝索斯来说,最好的角色就是作为一个资助人,用他的力量来保存和加强《华盛顿邮报》。就像是一个基金会那样。

  财新:《华盛顿邮报》在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方面做得如何?

  科迪:我认为挑战不在于互联网本身,而是你用互联网做什么。是高质量的报道和专业的判断塑造了新闻。现在互联网则转向了不负责任的博文和一些所谓互动的无稽之谈。如果你留意到(互联网上的)评论,就会发现有很多是攻击和粗言秽语,有时候还很愚蠢。而一封好的、经过选择和编辑的来信会给读者带去更多的启示,但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的。

  财新:你们的编辑部在策略方面有分歧吗?

  科迪:这场争论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了,有人支持互联网,而有人支持报纸。有一些人,包括已经被解职的布劳克利(指《华盛顿邮报》前执行总编Marcus Brauchli)的态度,是要在网站上放一些荒谬的东西。举个例子,你看奥巴马关闭大使馆的新闻,跟帖的很多评论都很愚蠢,像是学生在胡扯,可它们都在那放着。让合格的人来写有智慧的评论?谁会在乎呢?他们需要的只是利用互动,获得更多的点击,因为广告就喜欢点击量。留这么多无用的垃圾,而不是专业的新闻报道,这就像一辆法拉利没有引擎。

  财新:在辩论中到底谁占了上风呢?

  科迪:多数人是支持互联网的,因为有人担心自己的工作——而且布劳克利当时是执行总编嘛。但辩论的话题本来就不应该是互联网的好坏,而是在互联网上放什么内容。

  财新:《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先后被收购,是不是证明家族式的媒体经营模式已经落伍了?

  科迪:格雷厄姆家族说邮报正在流血,无法止住,努力维持下去可能反而会毁掉它。但苏兹伯格(《纽约时报》所有者)做得要好一些,他依然把赌注押在《纽约时报》上,一步一个脚印,目前我不认为他会卖掉这份报纸。

  财新:《华盛顿邮报》是否失去了走向全球化的机会?

  科迪:这是有历史故事的。邮报原本很赚钱,发行量是从2000年开始一路下降的。部分原因是人口变化。很多成功人士都搬到了(华盛顿)郊区,他们搬走之后就不再继续订报纸了,谁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与此同时,互联网变得无处不在了。邮报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讨论过是否要改成全国性报纸,但最后否定了,当时的决定是继续本地化的经营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这个决定看起来就并不太聪明了,后来发行量也越来越差。

  邮报的经营理念是本地化,销售给华盛顿的读者。但报道范围其实是无所不包的,因为华盛顿读者买邮报,是有着看国际新闻的兴趣的。

  财新:那么全国化或全球化的战略是否会有帮助呢?

  科迪:问题不在这里,你生产什么质量的新闻才是关键。举个例子,现在“内容”和新闻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一些博客只是简单说“奥巴马是个傻瓜”,而专业的白宫记者是多年来一直报道白宫,但在网站上你感觉不出不同。如果你去邮报的网站,你会发现评论被放在顶上,而新闻却放在底部。

  财新:现在你在巴黎工作,欧洲的媒体是不是也面对类似的挑战?

  科迪:欧洲媒体的发行量要低一些,除了伦敦那些小报——登泳装女孩照片的那种。法国的媒体发行量小,但是价格更高。这里的人比美国人更保守,改变习惯也比美国要慢。所以报纸受到的冲击没有美国那么大。而且在这里,“内容”与新闻的区别一直都不明显。在这里,更关键是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责任编辑:王嘉鹏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