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潜龙|文
8月16日,中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一天,就像当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一样,这个周五发生的事情注定要写进中国证券交易历史。当天中午11点左右,A股市场突发极为罕见的异常事件,大批上海市场权重股被瞬间暴涨,甚至出现个别股票直接拉至涨停板。最高时刻,上证指数向上跳动了100多个点,对此市场一片流言蜚语。其中有一条最为令人震撼的新闻是光大证券自营下错了单子,买了70多个亿。随后上交所、光大证券以及中国证监会等相关机构相继发布官方声明证实市场上涨来源于光大证券的误操作。市场人士一片哗然。
现在市场主要传言是光大证券尝试使用50ETF套取停牌的中国重工,但是交易数量上出现了偏差,本来准备测试3000万股,但是输入成3000万手导致出现了异常交易。另外还有台湾团队不熟悉交易规则放大交易规模的说法。笔者对此表示疑义。
在8月16日11点06分左右,上证指数瞬间飙升逾100点,最高冲至2198.85点。沪深300成分股中,总共71只股票瞬间触及涨停,且全部集中在上海交易所市场的大盘股。从成交速度看,不可能是投资者一只一只手动下单,而是程序化的批量下单结果。在所有批量下单程序中,最有可能的就是一篮子股票申购ETF。
先简单介绍乌龙事件所涉及的金融产品—ETF。ETF是一种特殊的指数基金。它既可以像股票一样用现金从二级市场购买;也可以用指定的一篮子股票从基金公司那里申购基金份额。变现ETF份额也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像股票一样卖出份额,也可以从基金公司那里赎回份额得到一篮子股票。这样ETF就存在着两个市场,一个是自身的二级交易市场;另外一个是一篮子股票对应的证券组合市值。如果两个市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就可以形成套利机会了。
从那天盘面上看,不仅有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50ETF的成分股,也有不属于50ETF的成分股譬如中煤能源、中国交建、华电国际等。如果乌龙指仅仅涉及到50ETF,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这么多非50成分股也能冲击涨停了。但是上述71只股票中,几乎都是180ETF的成分股。通过当天二级市场交易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当天光大证券误操作的对象ETF不是华夏基金公司50ETF,而是另外一只追踪上海市场的华安基金公司旗下的180ETF。
其次在银行股普遍涨停的背景下,笔者也关注到上海市场中仅有建设银行没有出现明显异动涨停,仅仅是跟随指数上涨了不到3%。观察上交所提供的180ETF申购赎回清单,发现华安基金公司对于该股票的现金替代要求是必须现金替代,金额为19052元。就是说每次进行一篮子股票申购赎回ETF时,只能使用现金,而不涉及到建设银行股票,这个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建设银行没有出现在银行股集体涨停。
从上交所每天公布ETF申赎清单中,180ETF的单笔申购赎回单位是一个股票篮子对应了300万股ETF,而市场传言光大乌龙指涉及的股票数量单笔下单数量是3000万股,缺被误操作成3000万手,上述数字都是300万的整数倍。如果单笔下单是3000万股ETF则对应了10个篮子,也符合一般下单所要求的市场流动性。但是50ETF一个篮子股票对应了100万股,3000万就是30个篮子,这样的下单数量不太符合一般的交易常理。
如果说讨论光大证券误操作对象是50ETF还是180ETF这个仅仅是技术层面,更深层的问题还在发现错误操作之后的市场反应。市场行为并没有纠正这个错误指令,而是进入了更疯狂地寻找追逐“估值洼地”。上证180成分股闪电速度大涨了带动了沪深300指数整体走强。沪深300ETF、股指期货等交易工具也会出现交易价格和追踪指数之间的偏差,于是程序自动化交易,买入“低价”的深圳市场股票。盘面上就是深圳市场比上海市场出现了不到一分钟的滞涨后,迅速上涨,盘面上平安银行和国海证券等深圳金融股纷纷触及到涨停板。在整个光大证券乌龙事件中,他们无疑是最大的苦主。他们能不能对光大证券进行有效索赔,大家只能拭目以待。
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次乌龙指事件发生在上午11点,中午停牌时间让整个事件有了喘息的机会。如果是发生在下午13点,那么之后的持续交易后果更是不堪想象。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金融工具的深化普及,股票、ETF和股指期货之间的联动效应明显加强,而专业机构采用的量化交易模型不会纠正交易错误,而是在错误上进行交易进而放大错误,产生火上浇油的效果。程序是不可能辨认错误信息的,如何避免集体性放大错误值得证监会、交易所和做量化投资的投资者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