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光大72亿成交谁之过?

2013年08月19日 12:11 来源于 财新网
简单看,这是一个因技术失误,2秒之内花光70亿元钱的事。问题在于,一个人仅仅是去菜市场买菜,却不小心花掉了买房买车的钱,不能不说财务账户管理上漏洞太多

   财新记者 范军利

   光大证券乌龙事件留下了诸多疑点,其中最核心的仍在于其风控体系的不可思议。

  根据8月18日下午的证监会公告、光大证券自查报告及媒体沟通会,光大事件的逻辑似已基本圆满:技术系统缺陷导致巨额成交72.7亿元。

  不过,所有的沟通都没有解释一个基本事实,即72.7亿元资金为什么会轻松成交?如果是多个账户,为何能瞬间打通?70亿的资金,如何在2秒之内,“冲”破光大证券所有的投资审核及风控、合规部门种种程序的?

  简单看,这是一个因技术失误,2秒之内花光70亿元钱的事(当然事后做了很多补救,又引出一连串麻烦,暂且不表)。问题在于,这好比一个人仅仅是去菜市场买菜,却一键下去,花掉了买房买车的钱,不能不说财务账户管理上漏洞太多。

  做投资的人都了解,一个ETF指数的套利交易,每日需要动用的资金也就两、三亿元。

  光大证券在自查报告中也表示,“2013年8月16日,公司策略投资部按计划开展ETF套利交易,部门核定的交易员当日现货交易额度为8000万元,并在交易开始前由审核人员进行了8000万元的额度设定。”

  问题发生在,“由于订单生成系统存在的缺陷,导致在11时05分08秒之后的2秒内,瞬间生成26082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存在的缺陷,上述预期外的巨量市价委托订单被直接发送至交易所。”

  这笔预期外的市价委托订单最终造成“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光大证券董事会秘书梅键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没有人想做70亿元,只想做8000万元,但两个系统出错,资金冲了出去,自动生成。”

  还用买菜的比喻,你早上8点去菜市场买菜,本来准备花10块钱,结果头脑发昏,出现系统错误,把装在兜里的上百万元全花光了?会有人把买房买车的钱随时放在身上吗?

  对于光大证券自营账户的钱有没有72亿,外界也多有猜测。对此,梅键表示:“账上根本没有230亿元,绝对没有海外资金,是自有资金!也没有信用交易,不是账户透支。”

  如此巨额的自有资金,按常理,会放在几个不同账户中,且有额度管理。就像日常开销的资金和买车买房的资金不该放在一个账户。退一步讲,全家账户就一个,无论你走到哪里,买菜也好,买车也好,都会把全部家当带在身上。那么,在买车买房时,是不是需要跟老婆商量下?不签字,也得点个头吧?

  每个证券公司账户资金管理方式不同,但大致而言,自营投资的内部资金调用是分级审批,也就是说每个层级,从交易员、部门经理到分管副总,均有不同的资金权限。另外,针对每笔交易,也会有事前事后的审核,公司各个层级会对交易员的每笔交易进行实时监控、审核,从而最大限度保证投资交易在正常范围内。

  光大证券何以一键通行,亦或小账户可以调动大账户的资金,目前尚不知其详。不过有知情人士称,光大证券新上线的套利系统本身是不在公司的风控系统之内的,这显然是一个不可原谅的漏洞。

  说到套利系统,光大事件也为高频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e,HFT)中的风控管理及监管体系敲响了警钟。

  有业内人士建议,对于高频交易的监管,各大市场交易参与者应在监管部门提前备案。上海期货交易中心研究员纪婧在对美国高频交易监管经验进行研究后,建议可以为高频交易商分配识别代码,并从交易策略、技术手段方面着手,建立对高频交易的监管框架。

  纪婧认为,可以使用交易量、报单成交比值等指标建立高频交易商的判定标准,并根据交易量大小对高频交易商进行分类,分配识别代码,每日盘中或交易结束后及时迅速分析其交易行为,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

  另外,从交易参与者层面,公司需要执行严格的风控、合规授权体系及执行程序,具体交易需事前验资、验券,将风险降到最低。  

责任编辑:张继伟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