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海内外学者论辩中国投资过剩

2013年08月20日 13:09 来源于 财新网
未来投资不应继续不加区分地全面铺开,而应着重于对私人部门收入及消费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领域

  【财新网】(记者 王力为)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重点加强六大领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政策滋生了各方对于投资过度的担忧。但有研究认为,中国仍然需要投资,关键是要把控好投资的领域和提高效率。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经济学教授、曾任马来西亚国家经济咨询理事会成员的柯成兴(Danny Quah)近日在北京表示,中国超过50%的投资占GDP比例,看似是中国过度投资的有力证据。但也应考虑人均投资水平,因为投资是否过度,一个核心的问题是对于每个劳动者来说,协助他工作(产出)的机器设备及其他资本是过多还是匮乏。他指出,中国目前的人均年投资(流)量只占美国水平的1/5,日本水平的1/7。

  而中国目前的人均资本存量,据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估计,仍只相当于美国的8%,韩国的17%。资讯机构龙洲经济估计,即使根据购买力平价(PPP)来计算,中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也仅占到美国水平的20%。这意味着,中国仍有很大的空间来为(人均)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相应的资本形成支持。

  因此,中国在投资方面的问题关键不在于投资总量,而更多是在投资效率。

  根据多伦多大学经济系教授Loren Brandt和朱晓东的研究,“中国最大的不平衡并不存在于投资和消费之间,而在于国企投资和非公共部门(私企)投资之间”。该研究指出,中国1978年到2007年间的高速增长完全可以在仅占GDP总量21%的投资规模下实现,但在投资效率低下的国企垄断廉价资本的情况下,这一比例实际达到了40%。

  在提高投资效率之外,把握好投资领域也很重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的一篇工作论文指出,目前中国内陆地区的投资的确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剩:在这些地区,投资支撑了私人消费,但作用仅是短暂的;然而在沿海地区,私人消费的增长已呈现出较强的可持续性,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些地区的投资对于私人部门的支撑大于企业部门。该研究建议,中国未来的投资不应继续不加区分地全面铺开,而应着重于对私人部门收入及消费有较强支撑作用的领域。

责任编辑:霍侃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