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宇 | 文
许多人士认为,新一届政府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有三大特点:不推出刺激政策、结构性改革和去杠杆化。笔者认为,以上概括存在一定误导性,政策目标不是“改革而非增长”,而是“改革与增长并重”。同时,局部放松政策早已展开,虽然规模较过去明显要小。金融调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去杠杆化,而是控制杠杆率上升的速度。未来政府将推出一些支持增长的措施并推进结构性改革,但是,这两方面都不会非常激进。这种更为平衡的政策带来的增长将略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但可持续性可能更高。
过去的几个月,反腐、环保、金融风险和减少行政干预等领域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这些变化部分反映了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理念和强烈改革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偏好的转变。在收入绝对水平还比较低而总体财富创造速度快的时候,大幅度推进根本性改革的难度一般较大,因为社会可能有“没问题就不要修理”的倾向。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水平的普遍提高,环境保护等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上述部分改革会给短期增长带来压力。比如,对污染企业治理力度的加大就很可能对6月工业增长造成了影响。很多市场人士因此认为新政府将牺牲短期经济增长以换来长期增长的潜力。不过,虽然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低增速的容忍度略高于上届,但是,某些人士担忧经济新政导致短期增长下滑,这是过虑。
当前,数据表现大多低于预期,越来越多的微观信息表明实体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政府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与日俱增。政府发出的第一个明确的政策信号是6月26日推出的棚户区改造方案。尽管这可被看作民生政策,但显然考虑了周期性经济增长因素。此后在铁路、城市基础设施、信息消费、节能环保等领域出台的政策看似并无直接关联,但均有助于支持经济增长。
除加大支出提振需求的措施,金融供应面也有变化。央行在6月25日发布了一个较为温和的关于流动性管理的声明。此前银行间流动性极为紧张,随后即大幅放松。尽管到7月末市场利率并未回到5月初首轮紧缩前的水平,当月月末还略有回升,但是,这和6月相比已经宽松得多。此后,人民银行还取消了银行贷款利率下限。此外,财政部指示各政府机构更好利用现有财政存量资金,加快财政支出,并暂免消费企业的部分税收。虽然目前这些措施的效果尚不明朗,且其中部分措施,尤其是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和对小微企业免税在短期内影响有限,但是,政府对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支持的意图是明确的。
在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同时推进结构性改革是明智的。两者的具体措施存在冲突,但并不非此即彼。打破供给面不必要的限制对短期和长期增长都有好处。相反,不改革经济基本结构,流动性紧缩将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放缓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往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与政府支持这些企业发展的意愿背道而驰。
许多人认为,目前经济增速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不需要也不应该放松政策。依据是当前就业形势相对稳定、不良贷款率处于低位、CPI通胀率基本稳定。但是,这种局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各级政府采取了大量针对性措施。在一个充分放开自由的金融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不良贷款率和就业状况很可能表现得更为严峻。由于政府不能无限期在这些方面提供大力度支持,加快改革进程的同时强调增长稳定是十分必要的。
预计政府将继续出台支持增长和改革的措施,但不会非常激进。当前周期性管理计划将主要依赖财政而不是货币措施来支持上述领域的需求增长。这可以通过财政支出接收方已经收到但尚未使用的拨款来实现。这些拨款在反腐倡廉行动节省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十分重要。此外,年内财政支出进度的加快可以对年内经济增长提供额外支持。一般情况下每年大规模的财政支出都集中在年末,这对下一年年初经济的影响往往超过对本年度的影响。因此,加快财政支出进度可以在不调整年度预算的情况下为本年度增长提供更大支持。
在结构性改革方面,人们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寄予很大期望。政府很有可能进一步推进财税和金融方面的改革,但是,国企改革、加强所有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等一些非常重要而亟须改革的领域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此外,以上措施并不意味着“去杠杆”,而是对杠杆上升速度的控制。2013年二季度GDP名义增速仅为8%,虽然6月流动性状况极为紧张,但人民币贷款、M2和总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均仍在14%或以上。目前将流动性指标增长速度降到8%以下从而降低杠杆率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总体杠杆率水平仍将上升,不过,速度将较最近几年放缓。
受国内政策措施和预期中的外需复苏推动,下半年经济将环比复苏。但是,四季度受去年高基数影响,经济同比增速可能放缓。基本面改革,尤其是行政减负,将有助更长期提升中国潜在增速。不过,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以及与发达经济体生产率缺口缩小,中国长期潜在增速仍可能呈缓慢下行趋势。
作者为高盛高华证券资深中国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