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超大型瑞士:欧元的未来?

2013年08月23日 10:35 来源于 财新网
将德国模式放之于整个欧元区看起来合乎逻辑,但最终的结果或将适得其反

  【财新网】(专栏作家 贺安卓)欧元区经济目前已经较去年欧债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明显好转了。经济似乎开始增长,内部不平衡状况也开始减弱。

  经济开始好转的迹象之一表现为边缘国家(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经常项目转为盈余。尤其是西班牙,它已经扭转了几年前糟糕透顶的赤字状况,近九个月来开始逐渐录得盈余了。

  随后,脾气暴躁的人或许又会开始将经济的好转归因于西班牙内需不足。他们认为,是摇摇欲坠的进口状况导致贸易平衡和经常账户盈余,而非出口增长所致。因此,当西班牙开始再一次显示“正常”增长率的时候,人们认为盈余状况会逐渐消失,而该国将再次陷入此前的经济失调。

  我不想传播这种悲观情绪。西班牙和希腊并不是注定要陷入贸易逆差。欧债危机最终或将改变这两个国家的本质,在后欧债危机时代顺差将成为两国贸易常态而非异常。但是它们是否能做到将取决于危机结束后欧元区整体的状况和机能。

  欧元区边缘国家经常账户的好转并没有导致相应的欧元区核心国状况恶化。因此欧元区整体的经常账户和贸易平衡,总体上是快速朝盈余方向发展的。2013年二季度整体盈余接近GDP的2%,这是自欧元区成立以来的最高顺差值。假如这种状况继续,那么欧元区将成为一个“超大型”德国,呈现内需增长不足、依靠外部经济拉动经济周期的特点。

  但一个依靠外部经济增长的模式本质上并非不好。许多成功的经济体,诸如瑞士,新加坡以及其他这类国家都采取了这种经济模式。然而这种模式适合小国,而非大国。

  迄今为止,美国、欧元区甚至是日本这些大型经济体,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就这点而言,拥有8500万人口的德国一直比较奇特,因为它采取的是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其增长驱动力大体上源于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欧元区伙伴。

  那么中国呢?它至今为止也仍是一个巨大的外向型经济体。但自从经济危机以及随后的全球大衰退以来,中国当局的经济战略开始掉头。该国2010年12月发布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扩大内需、平衡国际收支以及促进增长质量的目标。简而言之,注重可持续增长(既重视宏观经济又关注生态建设)而非仅仅关注增长本身。该策略基于两点考虑:首先,一个依赖于内需拉动增长的国家较少遭受外部风险影响。中国对美国的经济大衰退导致其经济震荡的经历牢记于心。

  其次,依靠贸易顺差增长意味着中国人在放弃消费, 从而使国家不断积累海外资产。这些资产或许可以用作“不时之需”,但是如果其中含有美国国债(中国确实是这个情况),由于利率上升、美元较人民币贬值,这些资产将大大缩水,届时积累的贸易顺差和经常账户盈余则成为“亏本生意”。

  德国人应牢记,他们向希腊出口机器和汽车之后,最终得到的希腊债券只是一种支付承诺而已,而希腊目前还无力偿还。因此,将德国模式放之于整个欧元区并将该区域变成一个超大型的瑞士,尽管看起来合乎逻辑,但最终的结果或将适得其反——事实上或许是愚蠢之至。

  作者贺安卓系瑞银财富管理首席经济学家,欧洲区首席投资官

  (财新实习记者 杜艳菲 译)

责任编辑:李增新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