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刘虹桥)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认为,当前中国的传统病防治不但面临传统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的双重压力,人口大规模流动也增加了防治工作难度,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更增加了传治工作的复杂性。
8月28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李斌受国务院委托,对中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和传染病防治法实施情况进行报告时表示,中国传染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李斌表示,虽然在过去十年里,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投入力度和整体防控能力迅速提升,传染病事业和法律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传统传染病威胁持续存在,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为传染病防治工作造成双重压力。近十年来,几乎每一至两年,中国就发现一种新发传染病,许多新发传染病起病急,早期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缺乏特异性防治手段,早期病死率较高。
人口大规模流动也增加了传染病防治工作难度。李斌介绍说,流动人口容易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预防接种等防控措施难于落实。频繁的国际商贸往来亦加剧了传染病跨国界传播风险。2012年,中国报告的疟疾病例中就有九成以上为境外输入性病例。
李斌指出,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比如,一些地区令人堪忧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一些人畜共患病持续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增加导致梅毒发病数逐年上升;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比例也已达到87.1%。
李斌表示,传染病防治有待进一步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未来需要在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投入机制,逐步改变重应急、轻预防的倾向,加强联防联控机制,落实传染病源头控制和重点人群防控等责任措施。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政策措施,积极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公共卫生教育宣传。
李斌坦承,传染病防治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特别是基层机构的人员业务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与日益繁重的防病任务不相适应;边境地区的疾病防控措施不足;学校、托幼机构校医和保健人员配备不足等。此外,部分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知识不足,传染病诊断能力和报告意识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和传染病宣传教育,并完善因传染病引起的医源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李斌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和相关措施,加大执法监督和绩效考核力度;落实防控措施,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系统,提高传染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处置的能力,尤其是提高新发传染病的识别和诊治能力;完善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口岸卫生检疫能力建设,加强传染病防治队伍能力建设,并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加大投入力度等。
李斌报告,2004年以来,中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甲、乙类传染病年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72/10万和1.25/10万以下。中国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于2007年率先在全球消除丝虫病、于2012年成功消除新生儿破伤风,提前实现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2%以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