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张环宇)亚洲是否会重演1997年的金融危机?渣打银行新近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亚洲国家当前的困境与20年前的金融危机区别甚大,如果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开始收紧量化宽松规模,亚洲货币可能于四季度企稳。
报告认为,当前金融市场的表现和基本面已经脱节。这些亚洲国家所遭遇的挑战,多数是在美联储收紧量化规模的预期下资金大量流出所致,而非投资者对亚洲长期基本面看法的改变。另外,短期债务并不构成对亚洲经济体的威胁,这些国家或债务总量有限,或债务结构偏长期,短期压力可以化解。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开始采用浮动汇率制。报告认为,这可助于亚洲国家减少经济所承受的压力,因为在汇率大幅贬值后,各国捍卫金融安全将变得更加容易。另外,东盟与中日韩(10+3)推动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正式生效后,总规模1200亿美元的货币互换协议,将对遭遇国际收支和短期流动性困难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支持。诸如此类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改革措施,也大大增强了亚洲国家的风险抵抗能力。
危机规模有限的另一个理由是,与亚洲经济体关系甚为密切的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更多企稳信号。7月的贸易数据、采购经理人指数、工业以及用电量数据开始变得正面。另外,和亚洲贸易活动关系密切的欧洲,也开始出现经济企稳的信号。这些因素都将使亚洲货币获得支撑。
报告指出,印度卢比、印尼卢比、马来西亚林吉特和泰铢在美联储量化宽松收紧过程中所受影响最大,在量化收紧尘埃落定之前,这些货币仍将承受贬值压力。不过,韩元和菲律宾比索有望受益于对外账户的良好表现。
近期表现疲弱的货币多有共性,即在美联储量化宽松实施过程中,大量境外资本流入其债券和股票市场。因此,在美联储退出过程中,资金流出同样会造成汇率大幅贬值和资本市场的快速缩水。但对这些国家来说,情况已经和亚洲金融危机时大不一样。
报告指出,此次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印度,其经济结构已经明显改善。虽然GDP增速与1991年大致相似,但服务业占比更大,且工业开放程度更高。此外,印度可以通过提高燃油价格等一次性手段盯住财政赤字目标,政府的外汇储备也足够应对短期债务。对印度而言,最大的风险在于政府改选的压力会让结构改革延期,如果外围市场继续恶化,印度政府很难说服投资者相信其稳定卢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