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研究称六成基金会信息披露更完整

2013年08月30日 13:49 来源于 财新网
独立第三方信息披露平台是推动基金会透明的重要因素,学者呼吁政府应给予民间平台性组织更大的发展空间

  【财新网】(记者 蓝方)从汶川到雅安,以基金会为代表的公益机构究竟进步了多少?

  自汶川地震以来,公益机构的透明度一直是业内最为关注的话题。2013年4月雅安芦山赈灾,成为对各个公益机构行动力和透明度的大检验。

  2013年8月29日,在“基金会透明暨基金会中心网三周年大会”上,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发布其研究成果称,从汶川到雅安,六成基金会信息披露更完整。

  该研究包括22家同时参与了汶川、雅安赈灾的基金会,20家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公募基金会及两家非公募基金会。

  邓国胜介绍,对这些基金会透明度的评估主要基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接受救灾捐赠的信息透明度;其二是接受捐赠后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就前者来看,研究发现60%左右的基金会信息披露有进步。就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来看,这些基金会不仅披露了“接受谁的捐赠,谁捐了多少钱”,还对捐赠的总额、人次进行了统计和公开。更明显的进步是披露了捐赠用途是否定向、用于什么项目。

  同时,尽管雅安地震的震级不如汶川,捐赠量也不如汶川,但63.6%的基金会在信息披露的频率上反而更高。

  信息披露的渠道方面也有进步,不仅通过网站和政府的指定平台来发布信息,还通过微博、发布会、简报等多个渠道进行信息公开。

  至于捐赠使用的信息,邓国胜指出,这在汶川地震中这是非常薄弱的,大多数机构都集中于披露接受捐赠的信息。而此次芦山赈灾,68.18%的基金会在捐赠使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上都有提升。首先,做了什么项目基本有反馈;其次,告诉公众项目的效果如何;第三,告知公众救援项目的未来规划或需求调查。如接受捐赠1个亿,已经花了1000万在紧急救灾,就公开对剩下的9000万的使用规划。

  对于这些可喜的进步,邓国胜分析了背后的动因。他认为,政府引导和规范信息公开政策,以及公益机构频发的丑闻,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金会透明度的提升。最重要的原因,则是以基金会中心网为代表的信息披露平台的作用。他指出,这些独立第三方机构有着树立社会公信力、争取社会资源的压力,不断地通过各种项目、活动来推动行业进步,辅以排行榜和媒体报道带来的压力,倒逼公益机构不得不更加透明、公开。

  邓国胜呼吁社会各界加大对这类平台性或支持性机构的扶持力度。最重要的是,政府应该促进和扶持这类平台性或支持性组织的发展,而不应该由政府自己成立类似的民间机构,与民争利,挤压空间。

  

责任编辑:张进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