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伟大辩手

2013年09月01日 21:55 来源于 《财新周刊》
记住历史,但必须走出昨天给自己设下的心理陷阱,认真看待今天面对的问题,才能获得一个再出发的真起点
电影《伟大辩手》在提醒激励黑人青年,我们曾灾难深重,而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战胜超越所有的人。

  最近,奥巴马罕见地主动引起有关美国种族问题的公开讨论,让我想起了一个传记电影《伟大辩手》(The Great Debaters)。这个电影有历史真实的依据,也经过了电影艺术的细节加工。

  故事依据的真实历史,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得克萨斯州。得州在美国的中部最南端,面积有整整两个德国那么大,西部大铁路和公路齐头并进,煞是壮观。直至今日,那里大部区域还是荒荒僻僻,鸟不生蛋的样子,高速公路的限速是我在美国看到的最高限速。最近得州州长为了吸引外地人来此投资,罕见地在各州打广告,被毫不留情的纽约脱口秀主持人骂了个狗血淋头。可想而知,再退到80年前,得州那个叫做马歇尔的小镇是多么的不起眼。

  就在这个小镇上,有一个名叫“怀礼”的黑人文理学院,因为当时得州有种族隔离。上世纪30年代,它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黑人教授在此任教。美国北方和大部分州并没有种族隔离,这些黑人教授多是北方教育的结果。《伟大辩手》讲述的是校辩论队的故事,1935年,名不见经传的怀礼学院黑人学生辩论队,战胜了曾是全国辩论冠军的南加州大学辩论队,后者由白人学生组成。这一新闻轰动全国。

  电影提到两个主要黑人教授,都确有其人。一是由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辩论队教练马文·托尔森教授。他的身世似乎在象征复杂的美国种族交融史。他的父亲阿朗佐·托尔森是白人奴隶主和黑人女奴的混血孩子,一生酷爱学习,成为牧师之后还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他和妻子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托尔森教授就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最后成为美国非常有名的现代诗人、教育家和专栏作家。电影中另一名黑人教授,是由福利斯特·惠特克饰演的詹姆斯·法莫教授,他是得州第一个在哈佛大学得到博士学位的黑人,通晓七种语言。电影中,他有一个天才儿子,这也是真人真事。法莫教授的儿子小法莫14岁就进入怀礼学院,成为取胜辩论队的“伟大辩手”之一。辩论队中还有一名黑人女生,女辩手在当时并不寻常,却也是怀礼辩论队的历史真实。

  丹泽尔·华盛顿是美国最知名的黑人演员之一,得过一次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和一次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福利斯特·惠特克也因电影《末代独裁》中的演出获2007年奥斯卡影帝。可见这个电影的分量之重。

  故事本身非常简单。托尔森教授有着卓越的语言天赋,他组织了由四名学生组成的辩论队,14岁的小法莫、一对学生恋人劳伊和莎曼萨,以及另一个男生伯格斯。教授希望通过辩论训练,提高黑人学生的口才,更全面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电影通过艺术加工添加情节,力图表现辩论队成功背后的南方黑人生活。例如,有一个情节是,法莫教授开车带着家人穿越一个白人贫民区,不小心撞死了一头猪。黑白之间,气氛立即变得生死攸关般紧张,空气凝固。猪的主人开了个超高价,法莫教授刚说没带够现金,对方立即掏出枪来。他只能以工资支票忍辱抵付,小心退出是非之地。电影进一步推进,设计了托尔森教授开车带着辩论组,深夜误入一个白人处死黑人的私刑现场,好不容易才逃脱的情节。在这样的地方生活过就会明白,当时美国南方深腹地一些低教育白人贫民,正是“三K党”的基本群众,虽然当时对黑人的私刑并非经常发生,但只要存在,对于所有身处这类地区的黑人,就一直有恐怖威胁。怀礼学院所在的马歇尔小镇位于得州边缘,接近当时南方深腹地对黑人最凶险的密西西比州。所以,这些情节虽是电影艺术加工,却集中了当时美国南方深腹地黑人生活的极端状况,用来诠释80年前一个黑人学院辩论队一步步胜出的艰难,并不过分。

  最后,电影把历史中那场对南加州大学的世纪辩论改到了哈佛大学,并将辩论议题设计为“公民的不服从”,以黑人学生辩论队为辩论正方,让14岁的小法莫在辩论中批判南方种族歧视的系列地方法,为黑人维护民权的抵抗辩护,取得最终胜利。虽然在历史真实中,1935年那场辩论的议题是“能否把武器销售到国外”,但是,电影观众能够理解和赞同这样的合理修改。

  熟悉美国历史,会从这部电影中看到更多东西。例如,你会感受到传统的好莱坞左翼也在借电影发出自己的声音:它暗示一身正气的男一号托尔森教授是个共产党员,向学生宣传“北方在革命”。最终,电影以小法莫的最终辩词结语:“圣奥古斯丁说:‘非法之法不是法’,那意味着我有权、甚至有责任去用暴力或者‘公民不服从’的方式去抵抗,你要祈祷,我选择了后者。”如果制度坚决不给出路,暴力抵抗会是一个自然选项。可以看出,电影对革命价值的处理还是十分谨慎、克制和有逻辑。

  但是,为了更煽情,电影也引入了一段伪装为真实的虚假历史。劳伊要求托尔森教授介绍一下自己时,托尔森对辩论队发表了他在影片中最长的一篇核心讲话:“‘把最不安分最坏的那个黑鬼带出来,在其他男女黑鬼和婴孩黑鬼面前,剥去他的衣服,在他身上抹上焦油粘上羽毛,把他的两条腿捆在面向相反方向的两匹马上,把他架在火上,然后鞭打那两匹马,直到他在其他男女黑鬼和婴孩黑鬼面前,被撕成两半。再用牛鞭抽打其他男黑鬼们,打得他们奄奄一息。不要打死他们,但是令他们吓得灵魂出窍,因为,他们将来还可以被用来传种生育。’你们谁知道威利·林奇?知道的举手!没人知道?!他曾经是个西印度群岛狠毒的奴隶主,当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奴隶主在控制自己的奴隶遇到麻烦时,他们要求林奇先生把他管理奴隶的方法教给他们。私刑(lynching)一词就来自他的名字林奇(Lynch)。他的这些方法很简单,但是够毒辣。‘让奴隶们维持强健体魄,但是令他们心理衰弱、依赖他的主人。’‘留下身子,抽去灵魂’。我,和这个校园里的其他教授们在这里教书,就是为了帮助你们去找到、取回和保住你们求正义的灵魂,因为显然,你们已经把它给弄丢了。”丹泽尔·华盛顿充分运用他的演员天才,把这一大段话剧式台词念得抑扬顿挫。电影观众一定不会怀疑,这有名有姓、煞是像样的历史介绍和引语,竟纯是一通编造。

  打开网站,美国无数和黑人历史有关的网页提到这位“威利·林奇”,更有他关于如何训服奴隶的万言长文《如何造就一个奴隶》的原文,影片中的托尔森教授引的只是其中一小段,整篇文字都恶毒无比。介绍都把它说成“真实历史”,有的和托尔森教授一样,称这是“威利·林奇”给弗吉尼亚州奴隶主们的一封指导信,有的说这是他在弗吉尼亚面对白人奴隶主的一篇讲话,总之,都说它发生在1712年的英属弗吉尼亚殖民地。我去过林奇小镇,写过小镇和查尔斯·林奇的故事,知道美国私刑历史和林奇小镇的独立战争经历有关,但和所谓“造就奴隶”无关。再进一步看,很容易发现,学者们早就指出此文的无数语言漏洞,证明它绝不可能是18世纪初的产物,只可能是20世纪后被编造出来的骗局,而所谓“威利·林奇”此人,也子虚乌有。也许,只是有人想证明“白人奴隶主有多邪恶”。但是,专家的论证还是被扔在一边,一段被编造的“历史”仍然被一厢情愿地广为传播。而这部电影为这个编造作了一个重要背书。

  R·勒罗·刘易斯博士是纽约城市大学社会学和黑人研究的助理教授。正因为他是黑人,才能够对此直言不讳直抒己见。他对这个电影和其他在传播所谓“威利·林奇”的作品,提出了直接批评:“在宣讲关于黑人历史所谓‘真相’之前,请先了解事实!”他指出,在黑人研究的领域,此类虚假故事很多,“真相还没穿上鞋,谎言已经绕过了半个地球”。他很惊讶,很多黑人学生轻易就坚信谣言版的历史,却不知道他们有过一个值得骄傲的黑人历史学家卡特·G·伍德森。伍德森研究北美奴隶制,实事求是地研究在同一个奴隶制中,在美国黑人自由人中也同样存在的蓄奴问题。刘易斯博士就此想起祖母常说的一句话:“只说出一半真相,就是造一个谎言。”

  如果阅读完整的美国种族历史,会看到无数白人为废除奴隶制和取消南方种族隔离做出努力。很多人不会想到,其实在南北战争之后,即使在种族隔离的南方,以教堂为核心,由教会协助,一个稳定的黑人中产阶级业已形成。怀礼学院学生的家长们就是如此。后来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父母也是亚特兰大的中产阶级,他们因此有能力供儿子去北方读博士。许多白人教会视野开阔,不仅没有种族偏见,而且竭力帮助弱者。

  回看电影中这个轰动全国的黑人学院,它的建校史就是一个例证。就在这个马歇尔小镇,在南北战争刚刚结束八年的1873年,卫理公会的一个教会,以他们主教的名字命名,建立了这个怀礼学院。这是密西西比河以西最早的黑人大学,到今天还是一个优秀的四年制私立文理学院。怀礼主教也是一个医生,他在24岁那年,就答应了另一个医生的请求,随传教团去中国福州,行医多年。回美国后,他成为一名主教。卫理公会建立这个学院的明确宗旨,就是要“帮助刚刚获得自由的人”,也就是誓言帮助从南方奴隶制下走出来的黑人。

  近几十年,《伟大辩手》这样的电影和历史、文学作品很多,反复提醒美国种族历史上的黑暗一面,警醒美国白人社会。这是美国的主旋律。它们的主旨是提醒主流社会的历史反省,也无形中在以诠释历史的方式,解释今天黑人社会的现状和起点。

  《伟大辩手》在提醒激励黑人青年,我们曾灾难深重,而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战胜超越所有的人。但是,今天的思考和讨论也许必须再深入一层:80年过去了,在事实脱离种族隔离、享有少数族裔“就业就学优先”的几十年后,讨论今天的种族问题,要学会停止煽情,要能够离开惯性的简单的悲情表述。记住历史,但必须走出昨天给自己设下的心理陷阱,认真看待自己今天面对的问题。这才能真正站起来,获得一个再出发的真起点。

  作者为美籍华人作家

更多报道详见【专题】历史随笔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