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电信资费为何是笔“糊涂账”?

2013年09月02日 16:21 来源于 财新网
由于电信资费里潜藏的体制性“阳谋”,原本应该透明、合理的电信资费变得复杂至极,甚至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

  【财新网】(记者 覃敏)发改委反垄断局将电信行业纳入反垄断视野之际,对电信资费定价机制以及资费下调空间的争论之声再起。可惜,由于电信资费里潜藏的体制性“阳谋”,原本应该透明、合理的电信资费变得复杂至极,甚至没有几个人能说得清。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专家李耀华告诉记者,目前的电信资费就是一本糊涂账。比如通常的价格构成应该是“成本”加上一定的“利润”,但是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的成本往往算不清。他介绍称,当年运营商制定电信资费时很大程度上就是“猜”。以短信为例,运营商设计了每条管道发送短信的最大容量,实际会有多少人发短信,谁也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无法计算短信的单位成本。于是,只能根据当时的经济水平估计,定0.5元/条怕使用的用户太少,就定了0.1元/条以鼓励用户多发短信。

  后来,用户规模渐起,出于规模效应,电信业务成本下降,下调电信资费的呼声日益强烈,运营商推出了套餐。

  套餐将短信、语音、各类增值业务打包在一起卖,种类繁多。曾有运营商朋友告诉我,这样的套餐数以千计,有时候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

  套餐里的语音、短信、流量往往比套餐外价格低一两倍,却不能按照套餐里的价格单独去卖短信包、流量包或者语音包,因为这些套餐包的功能就是为了保证整体收益不过分减少。

  以短信为例,短信的价格是0.1元/条,以前一个月发200条短信,收入20元。随着市场及成本的变化,短信实际的价格可能下降为0.075元,现在发200条短信,收入就只有15元。这个时候,运营商提出了“20元包300条或者更多的短信”。运营商的短信收益并没有减少,毕竟多发一条短信增加的成本很小,何况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出现,用户发短信的数量往往不会达到300条。

  以此类推,就会发现,运营商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刚性需求,会精打细算地降低单价并给出一个高于实际业务使用量的打包总价,或者推出五花八门的附加业务,以保证整体收入不会下降太多。

  “所以,你会看到,明明一些农民用户根本不识字或者一年到头也发不了几个短信,在套餐里还是有个短信包。他们不得不选择这个套餐,因为按照套餐外资费计算,打电话贵出一两倍,还不如花三五块钱买个不怎么用的短信包。”李耀华说。

  为何运营商必须要通过复杂套餐设计来保证整体收益?难道它不能随着市场的变化降低电信资费这块利润,通过其他的方式创收?

  首先,随着价格下调、传统业务市场饱和,增长空间有限。据李耀华分析,当人均通话时长达到900-1200分钟时,语音业务接近饱和,这意味着价格降低对业务使用量的带动作用有限。纯粹降低短信、语音业务单价,业务量增加速度赶不上价格下降速度,就会导致整体收入下降。

  与此同时,运营商在其他领域的探索还未能带来足够多的收入。它们的流量经营尚在培育期或投资期,在移动互联网上的一系列动作也还不能带来大规模的盈利,甚至不少移动互联网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而目前对于电信运营商,减少整体收益简直是不可触碰的“大忌”。一旦整体收益减少,不仅在国资委年度考核上过不了关,运营商领导者的未来“仕途”也不会好看。所以,三大运营商拼了老命争“业绩”,每年都要保持一定速率的增长,即便增长放缓也得增长,总之不能不增反降。

  这样的政商逻辑下,“套餐”成了运营商必须死守的阵地,利用套餐中的各种交叉补贴维持整体收益不至于下滑太多。

  改变的空间或许在于,当运营商的流量经营做出一些成绩之后,可能会改变收入结构,真正下调短信、语音业务的价格。国际咨询机构威普咨询全球副董事侯成芬称,从全球来看,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譬如美国运营商Verizon已经宣布语音免费,还有很多运营商提供纯粹的语音套餐包几近免费。

  不过,那时中国用户面对的可能是每个月过高的流量费。

  “国企体制是绕不开的,从国有资产升值的角度,自然是资费越贵越符合股东利益;从消费者角度,则是最好能够像德国的信息高速公路那样免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立新对财新记者说,“若要彻底解决电信资费的公平透明问题,要么是让电信企业相互充分竞争、自负盈亏,要么是将电信服务作为公共服务、全民福利。”

  业内不少专家认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营业收入3031亿元,净利润631亿元,利润率高达20%,在语音、短信等传统业务上的价格仍可下调。而坐拥宽带骨干网的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仍能够从宽带上获得高回报,价格下降空间比语音、短信业务还要大一些。

责任编辑:龙雪晴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