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京家长要求公开小升初特长生录取名单

2013年09月03日 10:58 来源于 财新网
要求公布录取名单被拒后提起行政复议,9月2日举行听证会,结果两周内公布;家长希望以此举遏制艺体招生暗箱操作,西城区教委坚持称年度招生结果尚未正式形成

  【财新网】(记者 蓝方)因申请公开小升初艺体特长生录取名单被拒,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名家长针对西城区教委提起了行政复议。

  2013年9月2日,西城区政府就该行政复议举行听证会。申请信息公开的家长陈先生指出,2013年5月24日,西城区即已确定了第一批次特长生录取名单,该名单应由政府公开,以便公众监督。而西城区教委则坚称该名单只是一个“过程信息”,最终的招生名单要在9月15日以后才能确定,将由各个学校进行公开。

  但在陈先生看来,届时新学期已开学半个月,名单公示对公共监督已无意义。

  据了解,西城区政府将在两周内对此次行政复议做出决定。

  质疑“暗箱操作”

  陈先生的女儿刚刚经历完一波三折的“小升初”。升学之前,她在西城区的北京小学就读,成绩名列前茅,一直是市级三好学生。按照相关规定,如果她能在最后三个学期连续评上三好学生,就有可能获得“推优”资格。

  “推优”是北京小升初非常重要的入学方式之一。自90年代取消了小学毕业考试、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后,北京逐渐形成了推优、特长生、共建生、“占坑班”、电脑排位等多种升学方式。在西城区,今年的录取则按照特长生、推荐派位(推优)、共建生、大派位(电脑排位)的顺序依次进行。

  陈先生一直以为女儿能够拿到“推优”的名额,但没想到的是,在小学的最后三个学期,一向表现优异的女儿居然连班里的三好学生都没有选上。

  一家人仍存希望,因为女儿从四岁开始就学习舞蹈,在市级比赛中拿过一等奖,通过“特长生”升学的希望依然很大。四五月间,陈先生先后带女儿参加了五六所学校的舞蹈特长生招考,居然全部落选。

  到报考35中落榜时,陈先生已“出离愤怒”。35中的考试形式和其他学校大同小异,家长在外等待,孩子在封闭的教室里接受考试。考试分为两轮,第一轮逐一测试基本功和舞蹈表演。陈先生的女儿从考场出来时告诉他,一同参加考试的一个女孩,连腿都抬不起来,明显没有练过。第二轮考试则分组进行,孩子们被分为两组。陈先生的女儿好奇,问现场帮忙的一个35中的小志愿者,分组到底是怎么分的。志愿者告诉她,有一组考生希望大些,一组希望小些。站在“希望小”的那组中,陈先生的女儿却看到之前连腿都抬不起来的女孩被分在了“希望大”的那一组。

  不出意外,陈先生的孩子又被淘汰了。连连经历打击,女儿倍感挫败。而陈先生的工作单位并没有共建指标——所谓的共建单位,多是对学校有资助或支持关系的大型国企或机关事业单位。这意味着孩子很可能只有“大派位”一条路。

  由电脑派位被派到重点中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2011年,西城区的七所名校首次招收派位生,比例只有10%。而在整个西城区,通过“大派位”入学的学生占比大约在33%。凡是有“能力”的家长,都通过各种渠道将孩子送入名校,剩下的“派位生”多是平民子弟,留给他们的往往也只有普通学校。

  经过多番努力,陈先生的女儿最终被一所老牌名校录取了。陈先生介绍,这是他带女儿参加的所有舞蹈特长生考试中,唯一一所透明招考的学校。孩子在透明的考室里接受测验,家长们能在外观看。特长生的招生名额、具体条件,悉数对外公开。

  在陈先生看来,艺术特长生的评价有一定主观性,也最易“黑箱操作”。公开透明,是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

  而北京小升初透明度低的问题不仅存于艺术生招考。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对2012年北京市小升初情况的实地监测,东城、西城、海淀和朝阳四区的18所重点中学及19所重点小学,没有一所学校在其网站上对当年小升初的招生录取结果进行公示。研究院继续向市区两级的政府机构申请信息公开,但无一公开了“电脑派位结果”和“中学录取结果”。

  申请信息公开

  尽管自己女儿的升学已有着落,但陈先生认为必须有人和小升初的暗箱状态“死磕”。

  6月3日,他按照西城区教委公布的信息公开申请邮箱,寄发了一份电子邮件,要求公开“西城2013各校特长生录取名单”,包括录取的人数、姓名、毕业学校和特长生类别。陈先生认为,及时公开录取名单乃是公众监督的第一步,名单公开才能避免录取过程中的弄虚作假。

  事实上,这也是2013年北京市小升初招生工作的基本要求。按照市教委文件,区县教委要“落实信息公示制度”,招生计划及接收学生的结果都是公示的内容。

  担心发电子邮件“不保险”,陈先生又向西城区教委打电话确认。没想到教委的工作人员居然告诉他,自己没有公共邮箱的密码,无法接收邮件。

  多次交涉后,陈先生在6月8日接到了西城区教委的“政府信息公开告知书”,被告知其“申请的信息不存在”。

  对这样的答复,陈先生感到无法接受。他手上有一份北京小学发给家长们的“小升初工作日程表”,上面明确写到,填写特长生意向的工作在5月7日就开始了,到5月24日,第一批特长生录取名单就已确定并下发。在他看来,如果5月24日后录取名单还有变动,则有违规操作之嫌。

  在9月2日的听证会上,西城区教委也确认了这一流程。西城区教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西城区在5月18日、19日分组组织特长生测试,5月21日各学校便将确定录取名单报备考试中心,5月22日西城区教委联合考试中心等部门审定名单后,5月24日便通知各校领取审核后的名册。

  然而,西城区教委坚持认为,5月24日出炉的名单并非陈先生申请公开的“录取名单”,仅是一个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对于最终的录取名单,西城区教委不是不公开,关键在于公开的时间节点。按照市教委统一的时间表和工作流程,录取名单要在9月15日才能确定。

  西城区教委方面解释,9月1日开学后,一直到9月5日,还有学生的进出变化,如户籍、房产变动影响学生学籍变动等,9月5日后,学校将最终学籍名单上报区县,区县有十天时间整理上报,最终的结果将在9月15日出台。在此节点前,西城区该年度的招生结果“尚在形成中”,不可能将“确定的准确的信息公之于众”。

  陈先生认为这样的说法站不住脚。同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委即在5月下旬通过网站公开了初中入学特长生录取名单。

  西城区教委则对此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招生工作以区县为主,海淀区公布名单,不意味着西城区的名单已经存在,也没有“法定依据”要求西城区要参照执行海淀区的做法。

  “招生工作以区县为主,想公开则公开,不公开也不违法;海淀做得好,西城想学可以学,不想学公众拿他们也没有办法。”在陈先生看来,西城区教委表达的无非是这个意思,他们应为自己的说法“脸红”。

  陈先生认为,在小升初信息公开的问题上,就是应该有更多的家长行动起来,提起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乃至行政诉讼。“如果西城区有100个家长提起100个行政复议,政府迟早要公开信息。多一些信息公开,就少一些暗箱操作。”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李丽莎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