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记者 王力为)9月2日,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跨越百年的人生休止于芝加哥。从1932年科斯大学毕业、在邓迪大学开始他的学术生涯,至今已是81载。不无巧合的是,1991年,他凭借两篇没有一个数学公式的论文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时,正好是81岁高龄。
初抵邓迪,科斯的同事对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家伙整个脑袋装的都是有关企业的概念。”这也铸就了科斯对经济学微观理论的划时代贡献。
科斯1937年的论文《企业的性质》开创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于1961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则为“科斯定理”打下了基础,同时开创了经济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法律经济学。科斯在后者中强调,现实世界的交易成本从来不会低到使交易双方的谈判足够高效,因此(经济)定理几乎不可避免地无法被照搬于现实经济。
对于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说,这样的自述更令人寻味:我初涉经济学时对于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理论的无知在之后看来是幸运的,“如果我学习了经济学,我将无法像在《企业的性质》中那样深入地解答这一根本性问题。”
科斯把不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称为“黑板经济学”。不少经济学家头脑中的零交易费用的世界正是其典型代表。而在学术上,科斯则证明了传统微观经济学并不完整,因为它只考虑生产和运输成本,而没有考虑对于合同关系和企业管理异常关键的交易成本。
科斯迄今未著鸿篇巨制,所有文章加起来不过十多万字。这也许与他以独特的方式担任《法学与经济学》期刊的主编有关。大多数期刊主编都是等着人们投稿,然后请外部评审挑选合适的文章发表。科斯则不然。他参加很多研讨会,广泛跟人交谈,发现人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如果我觉得他们的研究很好,我会邀请他们投稿。到了后来,我会直接跟大家交流,建议他们去做哪些研究,并承诺会发表他们的文章。”
在研究的巅峰时期,科斯却把大把精力集中到一个期刊上,这必定需要对于学科——而不是个人名利——的无比忠诚。学科的发展正在于后浪推前浪,这或将成为他对这一学科的最大贡献之一。
科斯与中国的渊源始于他小时候读的《马可·波罗游记》。但和书中的主人公不同,科斯终其一生都未曾到过中国。但是,他与多位中国学者的忘年之交不仅让他深入了解了中国,也同时影响、培育了一个中国的经济学家圈。不少人受他的影响,不再单纯停留在象牙塔中,而是越来越多地开始实地调研,研究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科斯曾说:“我跟(张)五常的关系很好”,他在美国期间,“我们经常一起聊天,并很快成为了好朋友。这是我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我觉得那段生活使我们俩都获益匪浅”。1988年,科斯曾给盛洪写信,邀请他去美国访学,并在信中写道,“我坚信,对中国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研究和理解,将会极大地帮助我们改进和丰富关于制度结构对经济体系运转的影响的分析。”
对他晚年的助手、浙江大学科斯经济研究中心国际主任王宁,科斯则直言:“我不喜欢‘科斯经济学’这个词。我头脑中的‘正确的经济学’,也就是你们称为‘科斯经济学’的经济学,其实是经济学本来的面目。”
在他们的对话中,王宁回忆道:“我记得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编者注)说过很多次,他是从张五常教授那里学到了交易费用经济学,而张五常教授则是从您那里学来的。”由此足见科斯在中外经济学界的影响。
2008年和2010年,已近期颐之年的科斯两次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组织发起了关于中国经济制度变革的研讨活动,并自费出资邀请中国的经济学者、民营企业家及地方政府官员赴会。科斯又一次以独特的方式,为经济学、为中国激发经济思想出力。
2010年12月,科斯百龄华诞,中国的经济学家在北京举行了“科斯与中国学术研讨会”,以庆祝科斯及其思想。正如王宁所言,除了卡尔·马克思,还没有哪个西方经济学家在中国赢得过如此崇高的敬意。
近年,科斯开创的新制度经济学正在中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它与同样注重制度分析的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一道,促使中国经济学家们重新思考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013年,科斯在与王宁合著的新书《变革中国》中观察道,中国仍在进行的市场化改革事实上更多地是由社会基层的实践实现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成功在于国家主导的“资本主义”,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其实是边缘革命和地区政府间的竞争。
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进程中,科斯又进一步,呼吁应该重建思想市场的自由。在去年的一篇专栏中他写道:“邓小平把‘解放思想’称为中国改革的先决条件之一,但这到现在还未真正发生”,“活跃的信息和思想交流,将会为‘和谐社会’提供不可替代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