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有机污染物或致女性不育 国家立项研究

2013年09月03日 15:48 来源于 财新网
有研究表明,至少有51种对生殖功能有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普遍存在于生活环境中,可导致女性生殖功能异常;“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获得科技部批准,列入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财新网】(记者 李妍)随着结婚、生育年龄普遍延后以及环境污染、疾病和心理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已经成为常见“现代病”,引发公众普遍关注。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申报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获得科技部批准,列入2014年度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即“973”项目。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外源性化学物质,主要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放到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洗涤剂、农药、除草剂、塑料增塑剂、塑料制品焚烧产物、合成树脂原料等,这些物质可干扰人体激素,对人体的生殖、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近三十年来,我国育龄妇女中不孕和自然流产发生率逐年上升。2010年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华医学发展研究会、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等机构主办的“2010中国不孕不育学术论坛”发布了“2010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报告引用的数据称,不孕不育发生率从3%-5%升至目前的10%-15%,我国不孕不育人数已超过4000万人,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上述“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军对财新记者介绍说,在前期研究中,团队成员已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生殖毒性、配子发生、胚胎发育等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之后五年,项目团队将在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围绕国家对人口质量方面的重大需求,针对我国育龄妇女EEDs影响女性生殖功能的机制研究,希望获得突破性的进展。

  张军表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s)与女性生殖功能损伤密切相关。项目将探明我国育龄妇女EEDs暴露与不孕、流产的关系,阐明EEDs致卵母细胞、胚胎植入和胚胎发育异常的分子机制,阐明EEDs扰乱生殖内分泌—免疫系统致不孕和流产的分子机制,为不孕及自然流产的早期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课题组已建立了“上海优生儿童队列”和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研究的现场研究基地,将收集数千份育龄妇女生物学样本,为项目研究打下基础。

  除内分泌干扰物,影响女性生殖功能的环境因素还包括重金属、有机溶剂、杀虫剂等化学物质,曾有研究表明,至少有51种对生殖功能有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普遍存在于生活环境中,可导致女性生殖功能异常。

责任编辑:任波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