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大摩:中国高风险信贷近10万亿(更新)

2013年09月03日 17:42 来源于 财新网
上市银行总的高风险贷款率将达6-9%。其中国有银行达6-7%,中型银行达8-9%

  【财新网】(见习记者 吴红毓然)近期,摩根士丹利(下称“大摩”)发布《中国去杠杆化:银行业能否安然度过金融风暴》研报,预测中国的高风险信贷率达9.7%,或近10万亿人民币。

  8月31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在《中国大行:巨人真相》一文中引用大摩此研报,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可能达到10%,认为中国四大行的不良率达6-8%”。

  对此,大摩有关人士向财新记者解释,高风险信贷率并不等于不良率,高风险信贷资产是否会转化为不良资产,取决于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有关报告是系列报告中的一篇,主要是谈中国银行业的去杠杆压力。

  大摩估算,中国上市银行总的高风险贷款率将达到6-9%。其中,高风险信贷率在国有银行中达6-7%,对于中型银行则更高些,达8-9%。何为高风险资产,大摩报告称,这是将中国银行业的债券投资、资产负债表风险及替代性融资敞口包括在内。

  据研报计算,2012年中国商业银行的总信贷风险为76.3%,其中13.6%的风险来自替代性融资渠道,研报指出,众多的中型银行成为了替代性融资渠道风险的最终承担者。

  研报显示,中国高风险信贷占总信贷的10%左右,是由于其它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比商业银行更高。这些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共同基金投资者、小贷公司、典当行及地下钱庄。

  行业方面,大摩指出,需要关注地方融资平台、建筑业、制造业、贸易融资类的信用风险。 地方融资平台高风险贷款占该行业总贷款的25%,建筑业高风险信贷率达18%,制造业高风险信贷率达17%,贸易融资类高风险信贷率目前达11.6%,但大摩认为未来可能大幅上升,最需要警惕。

  “这是资金链上最薄弱的一环”,大摩指出,贸易类贷款的增长远远超过了销售量、库存和行业GDP的增长,因此存在过度授信的情况;制造业的相关风险也有传导作用;同时,这类贷款被视作银行最常用的同业业务,缺乏监管。

  此外,还有矿业8%的高风险信贷率,由于强大的政府支持,电力、燃气、自来水行业的信用风险较低。

    大摩估计,来自非银行渠道融资的房贷的高风险信用率在10%左右。

  研报表示,“高风险的信贷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消化,但资产的进一步配置不当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降低信贷风险,有利于中国整体经济的去杠杆化。

  据刚刚密集出炉的各上市银行半年报数据,中国银行业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仍低于1%。

  大摩分析称,目前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保持较低水平,主要是因为:第一,中国近年来杠杆率持续升高;第二,作为抵押品的资产持续升值,尤其是土地;第三,即使利润率低,但多数企业仍然现金流充足。

  研报指出,假设所有的高风险贷款都变成了不良贷款,那么损失率将达到2-5%,由此,总风险将相当于在中国上市银行的拨备前利润的2-4倍,也相当于在考虑到抵押品缓冲后的拨备前利润的1-2倍。研报指出,“贷款的损失并不可以在一两年内被当作零收益吸收——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信贷紧缩和潜在更大的损失。我们认为,潜在的损失将需要超过三到五年的时间逐步被吸收。”

责任编辑:李箐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