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恒天然:系列偶发因素“引爆”原料污染

2013年09月05日 16:02 来源于 财新网
使用不达标设备对问题原料再加工,部门间未信息共享延误检测,电脑升级导致追溯时间延长,召回体系失效至产品供给下游

  【财新网】(记者 屈运栩)新西兰时间9月4日,恒天然集团对外公开了浓缩乳清蛋白污染事件自查结果,承认原料污染,并解释事件并未尽快控制的系列原因。

  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西奥·史毕根斯(Theo Spierings)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这次原料产品召回事件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一系列不相关的独立事件最终导致了难以预见的后果。

  8月2日,恒天然公司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门对外宣布,公司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共有3个批次超过38吨产品受肉毒杆菌污染。恒天然在北京召开记者发布会时曾解释称原料污染是因为澳大利亚一家工厂的生产线清洗不够彻底造成。

  由于原料用于饮料和奶粉生产,多个国家的饮料和奶粉企业收到影响。婴幼儿奶粉企业中达能可瑞康、多美滋、雅培、牛栏等品牌相继开始召回产品。

  此后,恒天然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开始对事件各自展开调查。8月29日,事件峰回路转,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在195次重复实验检测中,均没有发现肉毒杆菌。造成污染的有机物是生孢梭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该菌种过量才会造成食物腐败,没有食品安全风险。

  而在昨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恒天然指出,污染元凶是一片掉入管道中的塑胶异物。虽然异物被发现,但此后的处理暴露了恒天然的漏洞:

  首先,出问题的浓缩乳清蛋白(WPC80)批次本可以降级处理,但恒天然选择了再次加工,而使用的生产设备并不符合标准,最终造成污染。

  污染后,两个相关部门间没有能够信息沟通,从而延误了检测。虽然信息共享失灵是一次性偶发事件,但也应该更早上报CEO层级。又逢恒天然部分部门正在进行电脑系统升级,最终使得污染物追溯花去更多时间从而影响了产品召回。

  在产品召回流程中,虽然公司建立了国内外的召回体系,但是因为浓缩乳清蛋白是作为原料添加入了多种产品中,因此加大了召回的复杂性。

  针对这些问题,恒天然方面强调将在产品质量控制、检测和产品规格等反面保证达标,加强整个供应链的质量安全控制,增强内外部的沟通效率,同时和客户合作,加强产品追溯和召回体系的建设。

  史毕根思称,恒天然设立了全球食品安全与质量事务的总监,直接向首席执行官汇报。此外,扩大了食品安全理事会的管理范围和权限。目前,恒天然已完成计算机系统升级相关培训。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自查并未就恒天然检测结果和新西兰初级产业部门检测结果不同做出说明。由于污染物“乌龙事件”,下游合作商可能将对恒天然提起赔偿。

责任编辑:龙雪晴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