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中国如何从美量宽退出中受益

2013年09月06日 17:59 来源于 财新网
美国经济回暖有利于全球复苏,量化放松退出也有助于缓解早前过于担忧的储备资产安全问题,中国或许能从量化放松退出中受益

  资金撤出新兴市场,短期冲击在所难免

  当然,最近一个阶段,亚太区资金撤离,金融市场遭受重创,与美联储量化放松退出的基本确认大有关联。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近期亚洲市场震荡也是对早前过热市场的一种回调。毕竟早前全球对亚洲国家经济普遍持有乐观预期,大量资金流入不仅刺激了个人消费与投资,也导致各国工资、股市、资产大幅上涨。

  但本轮资金撤离是否预示着全面的金融崩盘,亚洲新兴国家会重蹈1997年金融危机的覆辙?在笔者看来,这种恐慌情绪有些过度,虽然当前与1997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包括均在美国货币政策收紧的国际背景下,资金从东南亚撤出,但当前情势明显要好于1997年。

  具体来看,一方面,与1997年东南亚国家普遍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不同,当前东南亚各国大多采用浮动汇率制度。而这意味着一旦外部压力积聚便能够直接在货币贬值中体现出来,早前货币大幅贬值便是最直接的反应,而这恰恰降低了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

  另一方面,当前南亚与东南亚各国基本面整体上看比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稳健。

  外汇储备方面,如今各国外汇储备普遍增长,为抵御危机创造了条件。例如,当时风暴眼的泰国的外汇储备仅为371亿美元,如今已经提高到如今的1652亿美元,占GDP比重也从20%提高到了47%。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占GDP比重甚至更高,达到90%、48%。虽然印度外汇储备占GDP比重不高,如今仅为16%,但从总体规模来看,当前其2629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量仍是较大的数字。相对来讲,印尼、泰国外汇储备积累要少些,占GDP比重分别为12%、10%。

  经常项目方面,如今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经常项目实现顺差,去年经常项目占GDP比重分别为0.7%、2.9%、6.4%、7.4%,而上述国家在1997年金融危机前皆为逆差。值得警惕的是,印度和印尼的情况确实有所恶化。

  从通胀来看,相比于早前金融危机之前,大部分国家通胀有所改善,印度、越南当前情况相对较令人担忧。具体来看,危机前印尼、菲律宾、泰国通胀率分别为8%、7%、5.7%,今均回落至4%左右,甚至更低。马来西亚的通胀水平要更低一些。但印度与越南的通胀不容乐观,二者目前通胀均超过9%,甚至比危机前的通胀更加恶化。

  债务方面,印尼债务情况明显好转,由危机前三年平均95%下降到如今24%。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整体债务情况还算稳健,债务占GDP比重低于国际60%水平线。唯有印度情况值得警惕,债务占GDP比重高于国际60%警戒线。

  另外,早前危机之所以大范围蔓延与当时外债占比较高密切相关。而如今虽然部分国家债务水平不降反升,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但考虑到大多数债务以本币计价,与上轮危机相比,降低了危机急速传导的可能。

  总之,在笔者看来,当前亚洲各国基本面情况与抵御危机能力整体上要好于1997年,不宜过度悲观。当然,考虑到美国QE退出的临近,且资本撤离新兴市场的过程远未结束,脆弱的亚洲新兴经济体还将面临考验。

责任编辑:张帆 |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