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两个巨人的故事

2013年09月08日 19:42 来源于 《财新周刊》
印度以通货膨胀为代价保经济增长,中国对土地泡沫过分依赖,都是危机酿成的最好例子

惟有改革可重塑信心

  随着全球流动性繁荣渐止,投资者们需要更好的理由来停留在新兴市场内。

  对中国来说,要恢复对其经济的信心,有以下步骤。首先,一个规模约为1万亿元的减税计划将向人们表明,政府已正视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二,更多的行业应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第三,应消除所有消费品的进口限制。

  而印度则必须提高利率,到使实际利率为正的水平。这是印度稳定其币值的惟一办法。如果货币不稳定,其他的都是空谈。现在不是担心经济增长的时候,稳定才是最重要的。不幸的是,印度当局还是过分强调增长。当货币崩溃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时,所有的梦想都将化为泡影。

  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受保护的国内市场之一。限制进口只会使本地大型企业向消费者索要更高价格,从而获取暴利。此类企业往往具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在某些时候甚至形成垄断。依靠限制竞争来发展大型企业是印度的软肋。理论上,这一枷锁很容易解除。放开进口会降低他们的实力,进而为更多的本地企业创造机会。更充分的竞争将更好地利用印度巨大而廉价的劳动力。

  顺境无需过多努力,逆境时则需奋力拼搏。现在美国无疑是投资者的最爱。美国已经对其金融体系做出了一些改革。其能源、高科技行业及农业运行良好。如果中国和印度想要重振经济,需要有比美国更好的吸引资金的理由。当然,中印两国具有更大的潜力。但是必须制定详细的措施,把潜力真正化为现实,来挽回国际投资者。

  很少有国家曾进行改革来消除危机。这次可能也并不会有多少不同。支持捍卫过去的声音依旧响亮。政府领导人在无重大危机时不会寻求改变,这也形成了政策制定中的惯性。

  我怀疑当前新兴市场的故事不会与历史上有什么不同。一个重大危机可能会在未来12个月内卷土重来。到那时,只有那些受其影响较小的投资者能奋力一搏来避免彻底崩溃。印度以通货膨胀为代价保经济增长,中国对土地泡沫过分依赖,都是危机酿成的最好例子。

  “不到黄河心不死。”不经历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恐难见到灿烂的朝阳。

谢国忠
谢国忠

  作者为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

版面编辑:王永
财新传媒版权所有。
如需刊登转载请点击右侧按钮,提交相关信息。经确认即可刊登转载。
财新微信